“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这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说过的一句话。
在生活中,总有些孩子一边对父母表达着怨恨,一边却又期盼着他们的关注:
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错的,但他们却从来不告诉我错在哪里,怎样做才是最的,只是一直用言语侮辱我,打骂我,伤害我的自尊,否定我整个人。 他们却还要求我孝顺,言听计从,我都做不到,真的很痛苦。 从来都是我来讨好他们,我被他们影响成为了一个没能力没自信,自卑内向,所有的不好的都来到了我的身上。 长此以往,这种不被爱的阴影,在不知不觉中投射到了他们的大半生,直至把自己也毁得七零八碎。 不被爱,是孩子一生的伤口 知乎上有个提问:孩子 7 岁前不在一起生活,现在发现对孩子爱不起来了,怎么办? 底下很多回答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例如提出请求时父母总是冷漠地回应;父母买东西时少买了一份;兴致勃勃地分享时被父母泼冷水…… 生命之初,孩子天然依恋父母,把全部热情和信赖寄托在父母身上。 遭遇父母的打击和漠视后,他会产生“被遗弃的恐惧感”,这是一种对未知事物的焦虑。 长大后,这些孩子为了避免这种焦虑感,往往显现出抗拒和偏执的倾向。 点赞最高的回答直言,对于那个不被喜欢的孩子来说,这将是一生的暗洞。 我的父母是非常传统的中国式父母,他们从来不会把赞扬挂在嘴上。 记得从我小时候起,父母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是:"不能表扬你,一表扬你就骄傲,一骄傲你就翘尾巴。" 哪怕是分数进步大,还是考试名列前茅,父母永远都只有一句:"很好,下次继续努力。" 时间久了,难以从父母身上获得认可的我,渐渐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我真的优秀么?我真的值得活在世界上么? 余华说:“童年的经历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方向。当我们长大成人以后所做的一切,其实不过是对这个童年时就拥有的基本图像做一些局部的修改。” 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角色,原生家庭基本决定了孩子的行为模式,大部分孩子终其一生都无法摆脱。 未能在童年充分体会的“亲密感”会持续影响孩子将来的人际关系,童年时期心上溃烂的伤口,也许一生都无法愈合。 不被爱的孩子,会身陷爱的空洞 童年缺爱的孩子,容易产生两种结果:要么面对他人的亲密,极度冷漠甚至疏远,要么就会因为补偿童年时期的亲密,而为他人奉献,不断讨好。 我小时候父亲母亲做生意,一直都很忙,一年见不到几面,每次回到家也都是给些钱,就意味着关心我了。 等到长大后恋爱时,我自己也感受到了,只要一不高兴就容易对对方冷暴力,推得远远的。 有陌生人或者是同学,朋友碰自己一下,都要躲的远远的。 对亲密感的渴求会耗尽一个人的生命力,就像越掘越深的坑,怎么也填不满。《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个电影,松子在小时候就得不到父亲的关注,但她很希望得到父亲的爱,于是选择做鬼脸都逗父亲笑。 为了获得恋人的爱,做家庭主妇,即使被家暴,被小三还是不离开。 松子的一生让人感慨,因童年时期没有得到爱,于是在长大后不惜牺牲奉献自己去讨好他人,只希望得到缺失的亲密感,可是自身却越陷越深,愈加恐惧。 直面创伤的目的, 为了更好的爱自己 我们必须承认,童年创伤确实会影响人的一生。 但,更重要的是,你是否懂得利用已有资源去修复和整合,这非常重要,当我们重建内在世界,我们对于应对未来的创伤也会更加有力量。 陈坤从小出生在重庆的一个贫困家庭,全家人挤在只有 13 平的小房子。 有一年冬天,他带着弟弟饿着肚子,走了很远的路去找父亲拿学费,走到门口时闻到肉香,弟弟激动地说:“等下爸爸一定会喊我们进去吃饭的!” 没想到,父亲把钱给了他,就让他们走了。 兄弟俩饿着肚子回家,一路都没说话。 物质的匮乏与爱的缺失,都让陈坤变得孤僻、敏感。 2003~2008 年,陈坤一度患上抑郁症,他爆料称,那时候他压根就不敢靠近窗户,因为怕自己忍不住直接跳下去。 好在,他开始寻找方法:打坐、禅定、行走。一开始,他只是简单的爬山徒步,后来索性成立自己的公司“东申童画”,组织公益行走活动“行走的力量”。他去川藏、滇藏,行走过程中,他禁止大家说话,只要观察自己的内心感受,尝试与过去和解。 从一个自卑的孩子,经历抑郁症,再成为一个走出童年阴影,传播正能量的人,陈坤说自己用了整整 30 年。 也许是通过修行,整个人更平和了,或是当了爸爸,如今与父亲和解了。 我们翻开童年的伤疤,不是为了要怪罪原生家庭或社会,而是从这些已经形成的创伤中,去思考自己。 放下对父母曾经的成见,让自己从原生家庭中带给来的伤害慢慢消减到把所有的专注力都放在自己或后来组成的家庭身上,从而更好地爱自己。 或许,修复的结果有时候会令我们失望。但,所有的修复,都来源于自己的内在力量。 每个人都拥有正确应对和走出不幸遭遇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强弱也基于个人选择。 我想说的是,只有自己愿意改变,并且为之努力,真正的改变才会发生。
现在也想开了,他们是否爱我,我一点都不在乎,可是我就想问,为什么要把我生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