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众号
学院 萨提亚文汇 BETTER ENGLISH BOOK
6步情绪法则调节孩子情绪
2024-09-05

微信图片_20240905204622.png

每个人的情绪调节能力均是后天悉心培养与锻炼所得,它并非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个体在成长历程中逐步习得的重要技能。


拥有卓越的情绪调节能力,它促使孩子们在与同伴交往中展现出更加友善与包容的一面,有效减少了诸如冲突、孤立等内外化问题行为的发生,为孩子们的心灵花园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保障了更高层次的心理健康。


情绪调节能力高的孩子能够敏锐地洞察社交场合中的微妙变化,并据此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反应,使之与环境和谐共鸣。他们不仅懂得自我安抚,更擅长运用一系列策略,如深呼吸、积极思考、有效沟通等,来管理情绪,展现出高度的适应性和韧性。


相比之下,情绪调节能力尚显不足的孩子,在遭遇压力与挑战时,往往容易陷入情绪的漩涡,难以自拔。他们可能更容易采取攻击性行为、违反纪律,或是深陷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泥潭,这些不适应行为不仅阻碍了他们与他人的和谐相处,也严重影响了其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因此,培养与提升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不仅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社会各界共同的责任与使命。


通过科学的方法与耐心的引导,我们可以帮助每一个孩子成长为情绪管理的小能手,让他们的心灵之舟在人生的风浪中更加稳健地航行。

微信图片_20240905204720.png



在孩子的情绪社会化过程中,父母对于自身及孩子情绪反应的认知态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反应与教养行为。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父母们往往采取以下四种处理方式:


01
忽视


父母认为孩子的负面情绪如同过眼云烟,无需过多关注,认为时间自会冲淡一切。然而,这种态度可能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被轻视,甚至误解为“哭闹无用”。

02
摒弃


父母坚信孩子应时刻保持快乐,对于负面情绪持否定态度,常以“别哭了”、“别发脾气”等话语回应。这种做法虽出于好意,却可能让孩子学会压抑真实感受,难以健康地表达情绪。

03
放纵


父母认为孩子应自由释放情绪,不应受到任何束缚。然而,缺乏适当引导的放纵,可能让孩子在情绪管理上失去方向,难以学会自我控制。

04
教导


父母认同孩子的情绪表达是自然且必要的,他们不仅允许孩子表达各种情绪,更重要的是,他们会耐心教导孩子如何以积极、建设性的方式来表达和处理这些情绪。


他们关注孩子情绪背后的真正需求,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有助于孩子更好地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还能培养他们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


研究表明,前三种处理方式往往会导致孩子更容易陷入烦躁、愤怒等消极情绪之中,且这些情绪持续时间较长,难以自我平复。


而采用教导引导方式的父母,则能帮助孩子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当孩子出现情绪困扰的时候

父母怎么帮助孩子更好地调整呢?

我们可以用情绪疏导6步法则:


第一步


#
及时觉察孩子的情绪
#

清楚的知道孩子当下是怎样的情绪状态,是难过,是无聊,是生气还是沮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地帮助孩子调节情绪。



第二步


#
不要把孩子的情绪当作洪水猛兽
#

前面的忽视和摒弃都是在拒绝孩子的情绪,认为只要是负面情绪就都是不好的,不应该有负面情绪,不要表现出负面情绪。


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情绪就非常不利于孩子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当孩子出现了情绪化的表现时,我们可以将这个时刻看为增进亲子关系的好时机,要认可和接纳孩子的情绪。


只有我们不排斥孩子的情绪,接下来我们才有机会接近孩子的内心,有机会帮孩子去调节情绪。



第三步


#
对孩子的情绪感同身受
#

要去体会孩子在当下情景中是什么样的情绪体验,去倾听他的情绪心声,认可他的情绪。让孩子知道,我可以难过,我可以生气,我可以沮丧,我也可以嫉妒。


这些都不是错的,情绪本身没有对错。只有父母做到这些,孩子才会有安全感。




第四步


#
帮助孩子有效表达情绪
#

帮助孩子有效地表达情绪,用言语为情绪贴上标签。我们既要认可孩子的情绪,也要规范孩子的情绪表达方式。比如:图片


孩子难过的时候,父母可以说:“我们知道你现在很难过,是因为你最喜欢的东西坏了,所以你心里很难受,心情不好。”


我们可以帮助孩子用语言来给情绪贴标签。让孩子知道,我哭闹是因为我难过了,我砸东西是因为我很生气。那么下次当孩子再有类似情绪体验的时候,他就会直接跟我们说出他的情绪。




第五步


#
划定清晰的界线
#

当孩子生气而乱扔东西、打人的时候,一定要告诉他发脾气是可以的,但是打人,砸东西是不可以的。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样的情绪表达行为是可以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可以的。



第六步


#
解决情绪背后真正的原因
#

每个情绪背后都有一个没有被满足的心理需求。真正有效的情绪管理,处理的是情绪背后的需求,而非情绪本身。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


比如:孩子正在做数学题,变得很生气,又是拍桌子,又是大声嚷嚷。这个时候,孩子生气的原因不是因为数学题,而是因为这个数学题自己想了很多方法就是解不出来,觉得自己很笨,很沮丧。这个时候我们只要帮助孩子找到解题的思路就可以了。


我们帮助孩子正确的表达和处理情绪不仅有助于他发展出健康的情绪调节技能,还有助于他们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促进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