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众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心理咨询”这个词对于很多数人来说也并不陌生。早几年,在国内,选择向专业机构咨询师寻求帮助的用户基数并不大,且多以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为主。
但是,最近2、3年,我发觉心理咨询对象正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作为一名拥有4年从业经验的心理咨询师,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这个话题:是什么,让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心理咨询室?
· 01 ·
父母缺席的青春
在我的来访者中,有一个名叫小雪的姑娘让我印象深刻。
小雪的“特殊”之处在于:她是被班主任带过来的,而从预约、缴费、咨询、到一个阶段的咨询结束,她的父母从来没有出现过。
我第一眼看见小雪的时候,就感觉她和一般的青春期女孩不太一样:有点蔫瘦,感觉有点营养不良,总是低着头,和人对话的时候眼神也总是躲闪。小雪的话非常少,基本上问一句答一句,而且常常答非所问。
班主任和我说,小雪是寄宿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然而却没有什么朋友,遇到困难也不知道和谁说。对此,班主任在征得她同意之后,带她过来进行心理咨询。
后来,我得知小雪的家庭情况,原来小雪的父母目前都不在本地,而是在老家照顾弟弟,所以对在读职高的小雪忽视很严重。
而且,小雪的父母文化程度都不高,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心理咨询,也很难理解。他们认为,孩子没缺衣少食,也没违法乱纪,为什么需要他们参与?
· 02 ·
依恋关系建立的重要性
在我看来,多数心理问题的根源,在于早期安全依恋关系的缺失。这也是为什么未成年人出现心理问题时,咨询师们会要求家长同步接受亲职教育咨询的原因。
依恋关系一般被定义为婴儿和其主要照顾者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因为照顾者通常为母亲,所以有时可称之为母婴关系。安全的依恋关系,建立在母亲或主要照顾者对婴儿及时和适当回应的基础之上。
通俗来说:当婴儿有需求时,如果主要照顾者(母亲)能够及时予以关注,准确了解哭声所代表的需求,久而久之,就会给婴儿形成一种“我很重要”、“我很有价值”的无意识感受。如此,随着孩子的成长,这种无意识感受所给予他的安全感和自信,就会使他更有勇气去探索外部世界、发展自我和与他人建立丰富多样的良好关系。
而未能形成安全依恋关系的婴儿,对环境和他人都会抱有一种潜在的不安、焦虑甚至害怕的感受。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往往会把大量的心理能量消耗在自我保护上,能够运用到向外探索、建立自我、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能量就相应地减少了。这就会导致成长的后期甚至成年后出现种种心理困扰、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
在小雪的案例中,她的父母把心思都花在儿子身上,对女儿忽视严重,才导致小雪没能够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如果父母不了解症状背后的真实原因,也不加强和孩子的沟通,那么仅凭咨询工作是无法达到非常理想的预后效果的。
· 03 ·
自残自杀的小孩
在我的访客中,还有一类未成年人,因为患有心理问题而选择自伤和自杀行为。
一位名叫小飞的来访者今年还在读初中,但是已经不止一次有轻度自残行为了。幸运的是,他的自伤行为被学校及时发现,老师强烈要求小飞的父母带孩子去进行心理咨询。
小飞的父母和我说,孩子是上了初中之后才开始出现情绪问题。但是我发现,在前期的询问中,小飞一直沉默,倒是小飞的父亲情绪激动,他坚持认为孩子没有心理问题,只是在闹脾气。
我不得不将小飞的父母请出咨询室。一番开导之后,小飞告诉我,他五年级开始就想过自杀。
小飞父母是外地务工人员,直到小飞要上小学,才把他从老家接过来。刚到大城市的小飞,没有朋友,非常孤独,有时候还会受到外界的排斥和歧视。而父母忙着工作,每天亲子相处时间短暂,尤其当他上了初中后,父母经常争吵,有时上升为打架,让他感到无助。
小飞和父母说过他的不开心和孤独,但换来的是他们的责骂,怪他不懂事,给爸爸妈妈添麻烦。渐渐地,小飞不再相信父母可以给予他渴望的关心,在这种孤独和失望的环境中,他变得孤僻、轻生。
对于小飞,我的建议是除了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以及家庭关系的调适,对于其自残行为,有必要给予药物治疗。然而小飞的家长坚决拒绝其他治疗,只进行了阶段心理咨询就走了。
· 04 ·
营造安全的成长环境
表面上来看,很多少儿心理问题都和学校压力以及同学关系有关,但细致地去了解孩子的生长环境和家庭关系之后就会发现,多数孩子的共同特点是与父母在感情上的疏离。
一些咨询效果较好的来访者,多和父母有良好的亲子关系。此类人群不仅自己乐意接受治疗,父母也积极为他们提供帮助,最重要的是,父母不会为孩子的心理问题感到羞耻。
但现实生活中,还有不少孩子,正遭受来自父母的否定。
在孩子心理健康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正确参与十分重要。对于未成年人而言,家庭是他们最大的资源,也是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地方,更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地。
不同于成人,未成年人的心理工作,总是跟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除了孩子要接受心理咨询,父母也要通过亲职教育咨询做出相应改变,才能最大程度地修复孩子早期的创伤和曾经缺失的安全依恋关系。
其实,孩子想要的很简单。他们不需要父母告诉他们怎么做是对的,他们只需要父母知道:我真的很难受,请帮帮我,好好爱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