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的过程是一个看起来没什么技术含量,就像两个人坐在一起说着闲话、聊着天打发时间。
但实际上,这却是一个对咨询师在专业积累程度、人格成熟程度、情绪管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对生命的理解能力、与不确定共处能力、对痛苦的耐受能力等方面要求度极高的过程。
可能“看起来就像是聊天”这种状态本身,就容易引发很多人对心理咨询的种种疑问:有用吗?值得吗?专业吗? 也正是由于“像聊天”,也使很多对心理咨询不了解的人有了更多的发言权: “你要是真的不好受,去找朋友聊聊天不是也一样?” 01. 心理咨询的「专业性」何在 专业的事情,你当然应该听专业人士怎么说,如果你无法信任专业人士,那你还可以只听自己的,相信自己的感受。 实际情况是,学得越深入的人,越不敢说自己懂,因为人实在是太复杂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对每一个人的理解和探索也都是一套全新的方案。 所以,有些时候我越是学习深入就越认为心理咨询中没有确定“对”的方案,只有相互的不断影响和激发,对所激发的内容不断探索和理解,以及理解之后的不断修复。 心理咨询的专业性也就在于此,不是靠“生活经验”,不是靠感觉,不是靠潜意识幻想,而是凭借我们所接受的训练以及专业知识,协助来访者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升自我。 02. 心理咨询是在“悄悄治愈” 心理咨询过程中那些看起来像聊天的部分,那些咨询师没有说出任何高深学问的时刻,其实往往都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 在这段不短也不长的时间里,真正起到作用的并不是你一言我一语的聊天,而是有咨询师这个人在听到、在看到眼前这位来访者,在承接着来访者的情绪,所有的这一切,可能都没有用语言说出来,而是通过情感传递给了来访者。 所以,心理咨询中起治疗意义的很多重要元素,都是没有被说出来,也难以被眼睛所捕捉,但是它们在悄悄发生着,而且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咨询室里,有太多的干预是在看不到的过程里悄悄发生的,所以,看不到不等于是没有做。 在临床中,我往往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当一个来访者可以停下来,不必马不停蹄地说那么多话时,可以允许沉默发生时,他的思考功能反而会真实地呈现出来,我们的咨询进展慢慢也就发生了。 03. 「看不到」的价值 很多人现在都知道“共情”这个词,但恐怕不是每个人都能真正的理解心理咨询过程中的共情到底怎样存在,发挥着什么作用。 大部分的人可能会将“共情”与“被满足”画上等号。 实际上,共情不是让你舒服,共情是“感同身受”,更深度的共情是感受到的同时,也理解了那些感受背后的动力和诉求,同时也理解了那些感受有可能带来的行为方式和在关系中产生的影响。 所以很多时候,当咨询师对来访者某些不健康的部分进行干预时,需要执行一个很有价值的干预原则:“满足其需要(生存需要、安全需要、自尊需要.....),但不必满足其期待”,不满足其期待带来的影响就是—— 来访者可能会感到挫败,会对咨询师进行攻击,他可能会感觉自己没有被共情到。 这个时候,能看到的是咨询师的干预引起了来访者的不舒服,但没有被看到的是:咨询师在共情来访者那些带来破坏性影响的行为背后,正是来访者人格完善过程中,需要被修复的内容。 心理咨询中,那些可以被看见的,那些已经被言说的,非常重要;但那些没有被看见,却悄悄起着作用的,才是真正专业性的体现。这也是咨询和做思想工作最大的区别所在。 评价一段咨询关系的疗愈价值,远不是依据来访者和咨询师的“我感觉”来评价。很多时候,它的价值需要放进一段长久的生活体验中,在回顾时才能被发现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