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的欣然还没有结婚,从小她就是乖乖女,学习好,听话,喜欢照顾弟弟妹妹。在邻居和亲戚们的眼中,欣然是个懂事的“小大人”。
欣然妈妈十几岁时因为家庭变故辍学了,没有上成大学是妈妈最大的遗憾,所以非常看重欣然的学习。欣然也没有让妈妈失望,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非常顺利。
欣然考大学时报了自己喜欢的园艺学,妈妈后来帮她改了一个热门的志愿:财经。通知书下来后,欣然完全没有考上大学的喜悦,甚至都不想去拿通知书。后来还是爸爸替她拿回来。
毕业后,分回老家附近的城市上班。由于“财经热”已过去,大学也不包分配了,所以欣然的工作不理想,只能一份份地换工作。中小城市的机会很少,不稳定的工作让欣然一直有种焦虑感。加上妈妈的言传身教,欣然认为女人一定事业有成才能获得幸福的婚姻,所以对谈婚论嫁的事一直不积极。
为了让自己的人生得以改变,欣然到了北京。直到35岁,她才慢慢在工作上稳定下来,这个过程中的艰辛可想而知。每个认识的人都说欣然在追求事业,是个女强人。但欣然一点也不觉得自己是这样的人,大学毕业时,同学们谈自己的理想。欣然说是想做家庭主妇,还被大家取笑。
毕业这么多年,欣然觉得自己的心中一直有一股不平静的情绪,是什么她说不明白,像是一股戾气。她变得不平和,容易愤怒,不再像小时候一样随性自然。
看着很多好朋友的幸福家庭和可爱的孩子,欣然感觉很悲凉。她知道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可是大学毕业后的日子像一场梦,一步步把她推到这条路上。她经常有一种恍惚感。直到有一天,她问妈妈:“您对我在事业上发展的预期有止境吗?”妈妈认真地想了一下,郑重回答:“没有。”
在那一刻,妈妈的回答像一声炸雷响起,让欣然突然明白:她过得是母亲想要的生活,也就是说,她成了母亲未完成愿望的执行者。此时,她明白了自己的戾气从何而来——是对完全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愤怒和对现在生活的不接纳。她觉得自己就像一棵桃树,被人从中间砍断,嫁接上了松树。为了活下去,她那么扭曲的努力,累得喘不过气来。
现在的欣然,非常茫然,情绪经常起伏不定,她不知道还会不会有自己的幸福。
情境中的欣然符合所有主流文化对孩子的要求:努力、听话、上进、好学、坚强,也符合欣然妈妈的所有要求。如果欣然在“该结婚的时候”成家,后面的一切问题可能都会被掩盖,旁人也无需去讨论这样的一个人生。
在欣然上大学前,我们看到一切都是“好”的,转折发生在大学志愿被更改的时候——在这关键的人生岔路口,没有人觉得该问问欣然的意见,甚至她自己也没有对这件事有特别的感觉。当欣然无法走入婚姻时,她的潜意识里已经有了消极的情绪:生命不是我自己的,我从不能按自己的喜好做事。
后来的欣然一直不积极找婚恋对象,其实是对母亲掌控自己人生的反抗。但这种反抗是为了反抗而反抗,潜台词是:“你说往东,我就往西。”其实欣然并不知道什么样的人生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这么多年来,欣然走的仍然不是适合自己的路,依然在母亲的影响之下。
在妈妈控制下长大的欣然,更多是处在儿童状态,有时是听话的孩子,有时又是逆反的孩子,成人状态很少。
在儿童状态下,欣然漠视了自己改变现状的能力。
欣然在成长中积累了大量的情绪。
(1)首先需要处理自己的情绪,改变心理上的状态。欣然可以参加一些心理学性质的支持小组,表达压抑的情绪。同时在状态不稳定的情况下,如果能够获得家人的支持或是有一些亲密的朋友作为紧急情况下的联系人是最好的。不要强迫自己承担所有的负面感觉。
(2)丰富自己的生活,找一些快乐的体验。因为过去的生活压力过大,欣然已经忘记了小时候那个平和快乐的自己是如何生活的。可以找一些能够放松的朋友一起出游。
(3)欣然过去的生活分成两段:第一段生活由妈妈掌控,第二段生活由“反抗妈妈的情绪”掌控。现在到了是该自己掌控生活的时候了。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任是欣然必须要做的事情。她需要为自己以后的生活做一个规划,生活上和事业上都需要。欣然还需要倾听内心真正的声音:想做什么,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4)以上的过程并不容易。情绪的起伏、现实中的压力都是欣然要面对的阻碍,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和情绪调节方式是改变的重点。
在传统文化影响下,父母一般被塑造成“权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更甚于欧美。很多父母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理解安排孩子的生活,虽然出发点都是好的。“我都是为了你好”是父母们常说的一句话。但这也是很多孩子有苦难言的原因。
目前的社会中,中国父母的焦虑感达到了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这可能由三方面的原因造成:
家长个人期待的提升。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父母们只要把孩子养大,吃饱穿暖就足矣。现在的父母受了更多的教育,经济状况大大改善,自然为孩子打算更多,也对孩子抱有更多的期待。 当下人们对外在物质条件的关注到了非常不理智的程度。父母也会认为让孩子拥有一个好的“出身”、好的物质条件是自己首要的责任。 社会现状的不公平也让很多父母产生过多的担心。
以上三个原因让中国的父母处理问题时有很强的焦虑和恐惧感,只去考虑自己拥有哪些资源,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把孩子放在一个自己认为好的位置,而完全没有关注孩子的个性和心理需求。
识别这些负面影响并客观地对待,能帮我们更好地适应现在的生活,而不是重复父母的人生。
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则:把你的父母视为一般人。
儿童时期你可能把他们当神一样崇拜,觉得他们无所不能,随着自己慢慢长大,我们发现这不是事实。
第二,察觉父母对重大人生课题的看法
第三,根据以上的列表,看一下你有多像你父母,以及在哪些重大的主题上最像。
同样,每个做父母的也要对照这个列表想一想,自己有什么未完成的期望落在了孩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