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这些受害者意识严重的人,难道真的无药可救了吗?
是因为悲惨是他们的选择
如果我告诉你,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悲惨,是因为悲惨是他们的选择,这种人,即便你给他更好的选择,可以让他不悲惨,他也是要选悲惨的。
“为什么我的生活一直如此悲惨?”
看了这些例子,或许你也有点震惊,还真有人让自己每天活在吃苦受虐的模式里啊。
因为他们具备一种共同的思维模式:受害者模式。
受害者模式也叫弱者模式,这种模式的最核心特点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事情和任何人面前,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一个受害者和弱者。
受害者,究竟会伤害谁?
我们先看这样一段对话。
一位妻子问:为什么我老公就是不愿意承认他错了呢?
问:为什么他认错对你这么重要?
妻子:因为他认错,才可以证明他伤害了我。
问:为什么要证明他伤害了你?
妻子:因为他承认伤害了我,良心才会受到谴责,才能加倍对我好啊!
问:那如果他一直都不认错,你会怎么办?
妻子:如果他不认错,有一天我会跟他离婚的,那时他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这个妻子的想法,其实是大多数在有受害者思维的女性真实写照。
她觉得只有证明对方错了,才能换回自己的尊严,关系才能扭转到另外一个好的局面。如果无法证明对方是错的,自己在关系里又无比痛苦,她会选择极端的方式伤害自己或者切断关系。
对于有受害者思维的人说,如果关系中遇到不满意,他们只有两个选择:一种选择是更凶狠地伤害自己;另一种是更绝情地断放弃所拥有的关系。
而无论哪一个选择,都是在更深的伤害自己。关系中不如意是常有之事,而她们除了伤害自己,不具备任何面对矛盾冲突或者改善关系的能力,所以无论进入任何关系,最痛苦的人都是自己。
在关系里,受害者思维,就像是另一半制造的一个毒瘤,你原以为保留好这个毒瘤,就留住了对方亏欠你的证据,另一半就应该更在乎你。
受害者模式看上去很蠢,完全就是自虐,那为什么有些人还跟成瘾一样,非要逼迫自己过上这样的生活呢?那是因为受害者模式也有一定的好处:
(1)好处一:"我是无辜的”
如果一个人让自己处于受害者的模式里,Ta就完全不需要为自己的成长和命运负责了。
在受害者模式的归因体系里,一切的问题都是别人导致的,与自己无关。
“我是无辜的,都是他不好”,“一切对我是不公的”是这类人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当一个人执着于外界或别人的错误时,其实他在幻想外界或别人改正,为他的不如意负责,而不是自己为自己负责。
受害者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让自己可以躲避在这个模式的背后,心安理得的不成长,不进步,不负责。
(2)好处二:维持一种虚假自恋
躲避在受害者模式的背后,一个人就无需直面自我,挑战自我了。
受害者模式的人使用的防御机制跟“否认”很相似,就是否认自己要为很多事情负责。
通过这种防御,个体借以维持自己虚假的自恋———-我是个受害者,我永远没有错。
所以一个受害者并不是什么都获得不了,他至少在获得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
是的,“我没有错”是种心理上强大的优越感,有了这种优越感,有钱算什么,吃苦算什么,缺爱算什么,受穷算什么,升值加薪更是不值一提。
(3)好处三:获得无条件的关注
处于受害者模式的人经常容易获得别人的同情,关注、安慰,甚至遇到愿意无条件帮助自己的人。
以至于“喜欢当弱者,换取可怜”不知不觉就成了一些人获取关注和爱的途径。
另外这些人,还可以趁机摆脱掉一些本该具有的潜在的竞争:
“他已经这样子了,我总要让着他一些吧。我怎么好意思跟他竞争。”
“算了,算了,他已经这么悲惨了,我退出了。”
严重的处于受害者模式的人可能会经常飘着这些话语:
“唉,这就是我的命啊,有什么办法”。
“我就是注定要受苦的。”
“没人喜欢我,我就是注定要被欺负的。”
说实话,这些人的这些脸都具有一些相同的调调:同时具备控诉性、无奈性、悲苦性......
但是接触久了,你又会发现在这些悲苦的面具之下隐藏着另一种调调:自恋。
所以,具有受害者模式的人通常具有这种气质:具有苦情性质的自恋。
在心理咨询中,当一个人深陷于“受害者模式”的思维里时,他就很难有疗愈的可能,因为:
(1)受害者看不到自己强大的一面
当一个人处于受害者模式里的时候,他就自动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无力、无助、被动、只能承受的角色里,而看不到自己有力、强大的一面。
一个人持续的认为自己弱小,就会陷入无力,持续的认为别人有问题,自己是受害的一方,就看不到自己可以行动的动力。
一个没有动力的人,你指望他如何走出目前的困境?
(2)受害者不想长大,不想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我们知道原生家庭会给一个人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有些时候这些影响可能是负面的、不良的。但我们每次提到原生家庭,只是为了让你知道很多问题的来源,从而能够让自己摆脱掉这种限制。
我们知道父母的局限和不当,是为了更好的突破这些局限,绕开这些不良反应模式,不是为了让你从此以原生家庭的受害者自居,再也不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自怨自艾,一蹶不振。
在应对生活的难题,逃避或者找替罪羊,不过是“不想长大,还幻想父母会为我们的人生负责”的表现。
毕竟,成长,进步,负责这些都很有挑战性,让我们离开我们的心理舒适区,直面自己,需要很大的勇气,还要承受大量的风险。
(3)受害者会逐渐贪恋这种模式带来的好处
他会贪恋人们因为可怜而送给他们的关注、施舍、小恩小惠和同情心,而很难再通过正常的途径去获得因为自己能力而带来的人们的佩服、尊敬和感激。
任何一种心理模式都能给人带来好处,即便是不够良好的模式,也会有一些潜在的好处。
如果看不到这些好处,不承认自己享受了这些好处,并且没有毅力和坚定的要跟这些所谓的好处说再见的心,就很难摆脱掉原来模式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