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众号
学院 萨提亚文汇 BETTER ENGLISH BOOK
青少年“自杀”前的这些信号,父母千万别忽略!
2023-06-10

微信图片_20230610135936.png

最近总是看到一些“青少年自杀”的新闻,真是让我触目惊心。


11月28日,赣州瑞金市14岁男孩从高楼坠落,抢救无效死亡;


10月30日,崇义中学17岁学生在校期间坠楼身亡;


7月14日,年仅17岁男孩在学校走廊,站上木凳从阳台坠落身亡;


3月9日,16岁少女在学校期间发生坠楼,经救治无效死亡......


这些事件中,孩子的年纪不过16/7岁,转念一瞬间,鲜活的生命就消失殆尽了。

《2022年中国青少年自杀报告》数据显示∶中国青少年的自杀率居世界第一,每年约有 10 万名青少年死于自杀。

微信图片_20230610140008.png

从中国卫健委年鉴的数据中也指出:自杀是10-19岁青少年死亡的第3大原因,仅次于事故和凶杀。

说实话,看着这些庞大的数据,不仅让我震惊,更觉得后背发凉,很难相信这些本应该享受花样年华的孩子,会选择自杀的方式来放弃美好的生命。

那青少年为什么会出现自杀倾向?

01
大人眼中“鸡毛蒜皮”的小事

我们一般都认为,一个人一定是经历了某些巨大的苦难,才会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


但对于青春期阶段的孩子来说,很多轻生的导火索,其实都是我们这些成年人眼中芝麻点大、不值一提的“小事”。

曾经有一个新闻:孩子因被妈妈教育批评,羞愤之下打开车门在天桥上一跃而下。



原因是男孩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妈妈接他回家路上在车内进行批评教育,孩子一直解释这件事的原由,但妈妈一口咬定是他犟嘴狡辩,孩子想下车冷静也不让,于是当车开到天桥时,悲剧就发生了......

在家长看来,只是批评了孩子几句,不至于怎么样,但在孩子心里,父母的话却像针扎一样让自己难受,解释被当做辩解掩饰,想下车冷静也会被看成在逃避问题,索性就做出了让人痛心的决定。


《中小学生自杀问题现状调查研究》的数据指出:
家庭矛盾、学习压力,是青少年自杀的主要诱因,占比33%和26%。



微信图片_20230610140042.png

可见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会因为荷尔蒙的原因,导致情绪容易激动。

如果这时候我们没有察觉他们的情绪异常,还一直跟孩子“较劲”,反而会迫使他们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比如自残甚至是轻生。

02
看似毫无征兆,实则“蓄谋已久”

有一项针对上海2500名小初高学生的调查发现:

有18.16%的小学生曾有自杀的念头,这个比例到初中就上升到了24%,高中更是上升到38%。

而且,绝大多数有过自杀经历的孩子都表示,自己从来没有向身边的人表达过自己要自杀。

由此可见,大多数孩子选择自杀时,内心都是非常决绝的。


青春期的孩子因为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内心会变得更加敏感脆弱,其他人的刺激就如同雪上加霜,会让他把原有的问题放大。

当问题大到孩子无法承受时,他们就会选择逃避,而自杀,在他们看来,就是一种可以永远逃避,甚至解脱的方式。

就像心理健康专家简·皮尔森博士所说的
青少年没有生活经验,不知道痛苦只是暂时的,难关总会渡过的。在孩子眼里,他们宁愿死,也不愿忍受当下的痛苦。

当孩子出现这些情况的时候,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01
父母要学会观察

比如之前发生的“成都49中坠楼”事件。

男孩其实早在出事前几个月就已经有过表示,说过“天天想着四十九中楼,一跃解千愁”,甚至还多次说过自我贬低、否定的话。

美国精神科医生,曾用八个词来形容自杀的人的心理状况:
无助、无力、无望、无用、没有价值、没有目标、没有意义、没有所谓。


在这样的心态下,想要自杀的孩子,会不自觉地向外界发出很多“警告信号”:


01

谈论或描述自杀:在社交网络或者聊天中,表达“想要离开”或自我贬低的言论
02

退出社交:减少和断绝与外界、他人的联系
03

情绪波动:心情反复无常,容易激动
04

遇到小事就奔溃:做什么事,都很悲观、失落,甚至嚎啕大哭
05

日常生活改变:吃饭、睡觉、出行等作息,都跟之前完全不同或者有了较大改变

06

有自残、自杀倾向:时不时做一些危险的动作、事情,甚至伤害自己


作为父母,当我们发现孩子出现这些异常行为或举动后,一定要注意留心观察,千万不要选择忽视,必要的时候,我们和孩子看上去平常的对话,也许都会成为孩子“最后的救命稻草”。

02
父母要学会引导

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支持。

我们总是认为孩子会因为小事而轻生,是他们心理素质太差、情绪管理和抗压能力都不行。

但事实上,孩子因“家庭矛盾”“学习压力”自杀,瞬时发生的小事只是导火索,根源在于孩子对父母、对生活的失望。

就像那个因为学业压力大而自杀的12岁姑娘。

作出决定之前,用歪歪扭扭的字写了遗书,上面巨大的“我恨你们”,就表明了孩子对父母的失望。

微信图片_20230610140111.png

其实,在悲观的孩子眼中,就是觉得自己不够好、周围的世界不够好,更重要的是,他们觉得这一切都无法改变,才导致了他们选择这样的方式离开世界。

所以,想要引导孩子热爱生活、真爱生命,最根本的还是要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曾提出情绪ABC理论,他认为:

挫折、难题本身并不是糟糕情绪的直接诱因,人们对挫折、难题的认知,才是导致糟糕情绪的原因。

换句话说就是,当孩子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想要自杀时,真正的原因不是正在发生的事情,而是他对事情的看法。

所以,想要帮助孩子,就要引导他们用积极的态度,来看待事情。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多教孩子正确归因,将困难、挫折控制在“这一次”的范围内,告诉孩子:这只是偶尔出现的问题,并不是自己的错,人生也还有很多次机会。

这样一来,孩子会更乐观,出现焦虑、自我否定、自杀念头的几率也会大大降低。

最后我想说,愿所有的孩子都能拥有一个美好的青春,健康平安的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