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众号
学院 萨提亚文汇 BETTER ENGLISH BOOK
心理咨询师的一封信:关于死亡,你必须知道这3件事
2023-06-09

微信图片_20230609154535.png

01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大家好,我是林紫。一位从业20年的心理咨询师。


清明节,对亡者祭奠与怀念。让死亡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今天,我想跟你谈一下关于“生死”的话题。


有朋友留言说:


我特别怕死,这么说有点奇怪,每个人都怕,但我怕的有点夸张。我动不动就胡思乱想自己要死了,比如出门,我会想今天出门会不会被车撞,坐飞机也害怕,坐电梯也害怕出事,洗澡我都怕漏电,一点点不舒服我都想七想八,总之这种恐惧越来越深……


一想到,万一自己某一天死了,这个世界还是照常运转,可我再也不能知道这世界发生了什么,再也不能思考,就会怕得要命。止不住地去想:‘如果这世界没有了我,那么我去哪了?’然后想着,这个世界上如果有鬼就好了,至少我死以后有可能变成鬼,而不是那种绝对虚无的状态。


相信我们中的很多人,也跟这两位用户一样,都有死亡恐惧,害怕丧失、痛苦。


图片


前段时间,马来西亚《中国报》报道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进行了一项“为自己办葬礼”的活动。丧礼的模拟过程是个“带入式的体验”,参加的学生在人文学院门前铺上一层布,假设自己死亡般的躺在地上,再让身边的人替自己盖上象征着死亡的白布,静静聆听身边人对逝去的自己的哀悼和颂词。

 

活动发起者、何教授认为,在传统的亚洲社会,死亡仿佛是个“禁忌”,经常不被提及。他希望可以通过这个活动,帮助大家直面死亡、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带着清醒的自我觉察更好地活在当下。

 


正如电影《阿甘正传》里、阿甘妈妈临终前说的:“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们注定要做的事。”

 

可是,过往的教育却很少涉及这个人人都将面对的重大课题,于是,死亡便成了人的终极焦虑来源。

 

一方面,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现实压力和困扰背后,隐藏着的是死亡焦虑。因为害怕死亡这种终极的丧失和未知,所以不停地努力、想要拥有更多来获取存在感;

 

另一方面,因为将死亡看作一个负面和悲哀的事件,所以又对生命产生了虚无感。不知道自己活着和忙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整个人被存在焦虑牢牢笼罩着。

 

存在焦虑由“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罗洛・梅提出,意思是:一个人察觉到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存价值面临威胁时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感体验。威胁个人生存的因素包括:疾病、灾难、死亡、地位、名誉、自尊、求知、事业等等。

 

存在焦虑的根源,在于人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

 

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己存在的有限性,感觉到虚无的恐惧;


自由意志则要求个人实现自身价值,承担自己行为的责任,如果一个人放弃追求、逃避责任,就会感到焦虑。


02

面对死亡的态度

是好好活着的大前提

 

十多年前,我偶然读到一篇关于8岁女孩佘艳的报道。


小佘艳一出生就被遗弃,被穷到结不起婚的单身养父收养。


8岁那年,小佘艳患了急性白血病,面对高昂的治疗费用,养父想要把唯一值点钱的土坯房卖掉给她治病。


但房子太过破旧,一时找不到买主。小佘艳不忍心看到爸爸憔悴下去,便劝说爸爸说给自己出院,并在自己的病历本上写下:“自愿放弃对佘艳的治疗。”

 

后来在社会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很快筹集到了70多万元的善款,但小佘艳在病情恶化、抢救的过程中,突然自己用力挺身向后重重地一摔,导致颅内出血,最终离开了这个她曾爱过的世界。

 

小佘艳主动选择死亡,她在进抢救室前偷写了三页遗书,说自己也想做好心人、把钱留给其他小朋友用;还说希望爸爸不要太难过,要好好活着……

 


小佘艳的故事,最让我痛心的不是她的死,而是:她小小的心灵始终在独自面对死亡。


所有人都努力想让她活下去,可是,比大多数成人都活得更清醒的小佘艳,却冷静而又坚决地选择了直面死亡。


只是,这么小的生命独自承担生死大事,内心该是怎样的体验呢?


可以直面死亡的人,通常都先直面了生存。小佘艳生前虽然知道自己是弃婴、而且家贫如洗,但仍然活得绘声绘色。


佘艳的离开,不是因为对生的绝望,而是“向前走自己的路”。



死亡是不可控的,我们永远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


面对死亡,如何过好这一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补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