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众号
学院 萨提亚文汇 BETTER ENGLISH BOOK
萨提亚解读 | “我指责你,只是想更好地保护自己”
2023-05-23

微信图片_20230523203342.png


01

  最近,看到一个新闻。

  某天,警方侦破一宗盗窃案,其中有对夫妻,家里也不幸被盗贼光顾,丢失了2500元和1对金耳环。

  不料,警方找上时,妻子一句我一直错怪老公了脱口而出。

  原来,因为东西丢了,这对夫妻当时相互指责,都认为是对方的错,为此持续冷战9个月,还差点离婚了。

  乍一看,这个新闻又好笑又好气,才丢了几千块,就闹到这地步,何必呢。

  可仔细想想,生活中多少夫妻,常常因为一些不如意的琐事,便开始指责对方;多少父母,就像个火药桶,孩子有点不对,开口就是蠢货笨蛋废物”……

  在工作生活中,我们总会遇上那么一些人:

  他们善于指责,一旦遇到不好的事情,就开始唠叨、指责别人。无论有理无理,都能理直气壮地说你一顿,让你经历雷暴雨的洗礼。

  而这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指责型人格

  02

  著名家庭治疗师萨提亚认为,所有的沟通,都离不开自我、他人和情境这三个层面。

  而根据个体性格的差异,人们在沟通时,一般会表现出五种不同的模式: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一致性。

  在另一篇解读中曾经提到,讨好型的人总在付出、迎合别人,却压抑、忽略自己的感受。

  而指责,则是一种与讨好截然相反的姿态。

  指责型的人,更关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他们对别人的言语,总是充满了否定,喜欢命令、挑剔、批评别人,在一些行为上,控制欲也极强:这都是你的错”“去把你爸叫过来”“听我的就对了”……

  正因指责型的人只顾自身,而无视别人感受,他们的言行具有攻击性,在别人眼中,他们总是爱挑刺的专制的甚至暴力的,容易激发别人的恐惧。

  可以想象,如果两个指责型的人相遇,他们的沟通就像是一场翻江倒海的灾难

  然而,指责型的人看着不好惹、脾气爆,他们就真的骂人骂得很爽吗?

  有这么一个案例。

  情人节当天,妻子想让丈夫陪自己去看电影,但是丈夫对电影感兴趣,不愿意去。

  于是,冲突产生了。

  妻子指责丈夫你不爱我”“你不把我放心上”……而丈夫直接把门关上,拒绝一切交流。

  最后,电影没看成,还导致了冷战。

  在这个事件中,妻子为什么希望丈夫陪她看电影?

  因为在她看来,你陪我看电影,我才能感觉你是爱我的

  所以,丈夫不愿意满足她的需求,她当场就愤怒了,开始了指责。

  其实,指责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她对的期待,希望对方能够满足她。

  换言之,指责型的人,看似掌握着主动权,然而事实上,主动权是在对方手上。

  他们的指责背后,掩盖着内心的无助与不安。

  03

  那么,如果自己在沟通中,习惯性指责,该怎么办了?

  1、留意自己的语言,不要将事情一般化。

  比如从来总是每次等等的词语,就是将事情一般化了,本来是个别事件,都被你说成了经常发生的事情。

  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错的,更别说承认那些本就不存在的错,争吵就是这样产生的。

  所以,请就事论事,相对客观地表达,如:我看到你这次做了……,给了我……的感受。

  2、谨慎使用为什么

  为什么三个字,带有责难、抱怨的态度,需要小心使用。

  如果想了解事情,比如孩子做错事了,可以用温柔的语调发问:有什么原因呢?

  不要第一时间就去责怪,而是先了解孩子行为的动机,然后再跟他说做错事的后果,最后给孩子提供有效的选择,这样孩子以后就知道该如何应对了。

  那么,如果自己的伴侣、父母是指责型的人,你又不想离开他们,该怎么办?

  明晰最重要的一点:对方说你错,并不是你真的错。

  指责型的人,并不是针对你。

  即便他/她不停地说这是你的错”“是你不好,实际上他们只是想摆脱错误,觉得把糟糕的东西抛出去,自己就是对的,却不知会引来更大的否定。

  所以,对于那些指责,你不必全都认同,你也就不会受伤。

  04

  正如林文采博士说的,一切未被疗愈的创伤,都将遗传给我们的孩子。

  指责也好,讨好也罢,又或者是超理智、打岔……这些应对姿态的形成,与原生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一辈子的事。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好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