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前,综艺节目《老师,请回答》中,有一个因妈妈“差评”而痛苦的小男孩。
每次写作业的时间长、写错字或写错题,妈妈都会扔掉他的铅笔,大声吼他“二百五”。他委屈地哭着说:“妈妈,能不能别叫我二百五了?我会很努力,希望妈妈能多给我几次机会,我想让她再帮帮我。”来源:525心理网太多父母,总以为自己很爱孩子,可对孩子表达出来的却是伤害。微博上曾有过一个调研:你为什么内心深处永远无法原谅父母?最终,统计的调研结果发现很多孩子无法原谅父母,是因为经常遭到父母情感上的虐待。他们不是羞辱孩子就是批评孩子,而这样的比例居然占到67.1%。上海市教委也曾做过一项调查,他们调查了2500名上海的中小学生。结果显示:有5.85%的孩子曾经有过自杀的计划;有34.39%的孩子曾有过“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 这背后的根源,就是来自于父母的差评,重点是大多数父母对此一无所知。却不知,父母每一次的打击和辱骂,都如同针尖插在了心头,一次又一次,无法愈合。也就是说,在原生家庭中,父母长期否定和打击,或者冷暴力,会给孩子带来自卑感。因为小时候孩子的认知不全面,一旦父母对他们有了差评;日积月累他就会认为自己是父母口中的那样,慢慢就会形成一种自卑感。这种原生自卑,比成年后的次生自卑对一个人的伤害更大,它甚至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如果发现孩子有以下4个迹象,更要引起注意,说明你正在培养一个自卑的孩子。如果父母习惯对孩子挑剔和苛责,孩子也如此对待别人,多半是因为“遗传”;如果父母为人憨厚,孩子却习惯挑剔别人,多半是源于自卑的自我评价。他们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只关注自己的需求,他们缺乏安全感,需要掌控感。为此,通过挑剔和打击别人,假装强势和厉害,来掩饰自己的弱点获得一种自己很强大的虚假感满足自己可怜的自尊心。但事实上,他们真正的内心感受可能是“我很孤单和失败,我需要关注和爱。”为了孩子未来幸福考虑,我们一定要给孩子足够的接纳和认可,这是帮助他们启动正面评价体系的法宝。自卑的孩子内心比较敏感,自己不敢肯定自己,总是要通过别人肯定自己,从而来获得满足与成就感。所以,会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有时候别人无意间的一句话,都会觉得这可能是针对自己,在嘲笑自己。为了能赢得别人的好感和称赞,他们会刻意掩饰自己的缺点尽可能的展示自己的优点想让别人看到的全是自己好的一面。对于这类孩子家长不妨多肯定孩子,他们急需要肯定来支撑信心。当他们犯小错的时候多从正面引导,少指责数落,一次次的肯定和鼓舞,将会更有助于培养孩子自信。当你发现,孩子做错事却总是习惯性推卸责任时,说明孩子内心非常不安不知该如何解决;一个人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并且认为自己根本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时,出现的情绪就是自卑情绪。而把问题和过错推给他人,是自卑孩子能想到的最快解决问题的方法。父母需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如果一贯使用简单粗暴的教育,只会让犯错的孩子更加畏惧而推卸责任。自卑的孩子往往存在社交障碍除了依赖亲近的人之外喜欢独来独往,不合群,在和同龄人的交往中显得特别被动、畏缩。哪怕内心渴望成为大家都喜欢的那个人也不敢主动争取,因为内心的恐惧。面对这类孩子要正向引导,不强迫可以从培养孩子兴趣爱好开始。帮助孩子找到他喜欢和擅长的领域,吸引志趣相投的伙伴,如多带孩子去公园、广场等人多的地方特别是增加孩子与同龄人相处的时间。给孩子创造尝试和体验的机会,让孩子慢慢打开心扉过日子。和谐的家庭关系和良好的亲子关系,能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帮助孩子设置具体清晰且可以实现的小目标,让孩子在成功中体验喜悦和成就感。不要把“成功”想得很夸张,一次小进步 ,也是种成功。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重视。相信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尝试的机会,过度保护很可能会造成孩子的依赖性。当孩子遭遇失败时,他需要的是安慰,而不是指责,家长此刻最该给予孩子的是希望和动力。孩子不仅需要成就,更需要来自家长的积极反馈和认可。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别说激将的反话,以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别吝啬给孩子赞扬和鼓励,越是及时的积极反馈,越能加强孩子的自我认同。哲学家詹姆斯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其实孩子更是如此,一旦得到父母的肯定,他们就会更有动力。 心理学中有个效应叫“期待效应”,说的是要想使一个人优秀,就要给他传递一些积极的期望,这样他就会按照期望的那样去成长。 慢慢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很优秀,从而更有信心努力做得更好。 所以,真正爱孩子,就要少否定,多肯定,这样孩子才会变得越来越优秀。 也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鼓励和被爱中长大,温暖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