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众号
学院 萨提亚文汇 BETTER ENGLISH BOOK
关系里,他不主动的真相就一个
2022-05-19
 图片

01

为什么你在关系中总是这么累?
 
在人际关系中,你经历过以下任何一种“无力感”吗?
 

明明是为ta好,ta就是不听你的话;

ta特别自私,只关心自己,无论你为ta付出多少,ta都看不到;

不管你怎么努力靠近,ta还是不怎么爱搭理你,经常冷落你;

ta总是对你指指点点,就算你已经一再妥协退让,拼命改进;


你有这些想法吗?如果有,其实你不是一个人。

 图片
02
你有你的模式,他有他的模式
 
“有时候,我真想跟他大吵一架!
 
在咨询师的引导下,王小姐说出了这句话,无奈又愤怒。
 
奇怪了,怎么有人想要吵架?
 
事情是这样的:王小姐和陈先生在一起快9个月了。可是,对这段关系,王小姐却越来越不满意。
 
自从他换了工作,就经常要加班,白天一整天不联系,下班也不能一起吃个饭,聊聊一天过得怎么样,晚上没聊几句就睡了,周末约会的频次也少了,王小姐觉得很不习惯,感觉自己像单身一样。
 
她为此变得有点焦虑,害怕感情变淡。
 
后来听到陈先生说只是工作有点不顺利,需要点时间适应,她才稍微放安了点心。
 
她尝试开导他,说了很多,他却愁眉苦脸说,再过段时间看看吧。

这时候,她感到很沮丧,觉得他不需要自己,自己也帮不了他,真没用。
 
这让她越发想在关系中找存在感。
 
陈先生爱抽烟,但长时间加班熬夜,最终生了场大病。
 
病好了,她就“劝”他戒烟,还给他买了手指饼,可是他不愿意,只是说少抽。一抽烟她就生气,闹腾,为这事他们吵过好几次。
 
陈先生不喜蔬菜,但她觉得有营养。于是,她喜欢夹一大撮菜给他,但如果这么做了,两人基本在沉默僵持中结束这顿饭。
 
她不懂,“我明明是着急你的健康,为了你好呀。
 
干涉的事变多了,从生活到工作,就在她试图帮他分析项目时,陈先生直接关机躲开她。
 
她很委屈,“他那项目我也做过,我只是想帮他,为什么他要这样对我?
 
听完她的故事,心理咨询师问了一句:“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不帮他,会怎么样呢?
 
她很困惑:“这什么话?不帮他?他会做很多无用功的,况且我是他女朋友呀,我觉得他需要我。”
 
“如果真是这样,他也不会躲起来了呀 ,你能不能不帮他呢?
 
“可是,我觉得他心里会怪我的……”
 
答案就在这里。
 
在咨询师的引导下,她想起了小时候的事。
 
那时候,父母总是更关心姐姐,自己总是被忽视的一个。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有一年寒冬,父亲夜班打电话回家,问她们想不想吃烤番薯?她和姐姐都说想。结果卖剩一只,父亲就给了姐姐。
 
她还太小,不理解父母为何总是偏爱姐姐,以为是自己不够好。
 
她害怕被抛弃,深深的不安和自卑一直伴随整个童年。
 
因此,她会做很多事,证明自己是“必不可少”的:
 
父母吵架了,她去当和事佬;
姐姐闯祸了,她反倒替姐姐收拾残局;
大学住校,也没少替家里操心,一通电话,随时在线;
当母亲说:“真乖,家里有你真好。”她会满意一整天……
 
渐渐地,她会认为“别人都很弱,需要我帮忙”;如果别人拒绝ta,她会很受伤,潜意识中挑起了儿时“我很没用,别人在怪我我不够好,可能会抛弃我”的痛。

实际上,客体关系理论早已指出,我们所有的人际关系,本质上都是由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决定的。
 
这里的内在关系模式,指的是:
 

小时候和重要亲人互动,内化到你的潜意识里,所形成的一种对待关系的模式,他会在你长大后不断影响着你和别人的交往。

 
所以,成年后,只有被对方需要,她才能感到安全,如果对方在她的“照顾”下变好了,她就会开心,否则,就会有严重的挫败感。
 
这也正是她和父母、伴侣、同事、客户、老板等关系相处的模式。
 
然而,这种“过度付出”,“过度承担”不仅容易把自己搞累,而且也容易把别人搞累。特别是不爱接受帮助的人,就像陈先生。
 
他没看见王小姐的心理动机,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动机,相爱的两个人都没满足彼此的需要,所以在关系中都感到很不舒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你有你的模式,他有他的模式,如果两个人都没意识到,都想对方照着自己的来,就会像错位的俄罗斯方块,等到积攒的隔阂越来越多,你们自然就Game Over了。
 

图片
03

改变内在关系模式
需要看见你的关系模式 


心理学家荣格说过:“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

你很难改变对方的模式,因为每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都藏着原生家庭的烙印,也对应着一个人应对不同关系的种种“潜意识”反应。
 
既然不容易改变,我们注定要受困于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