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能听到不少家长这样训斥自己的孩子:
“你也就在家里横,你能倒是去外面横啊?
就是在窝里横出门怂的家伙!”
事实上,很多孩子还真存在这种情况:
在家里飞扬跋扈,蛮横霸道,稍有不顺心就要发脾气、和父母顶嘴,甚至是和父母吵架。
然而一到外面就老实了,乖得像一只小白兔,即使有时候遭到别人的打骂、被抢东西,也不敢出声不敢反抗。
其实,孩子“窝里横,出门怂”,并不能全怪孩子,背后暴露的真相更值得我们反思。
“窝里横”,多源于无规则的爱
很多孩子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有的还是第二代独生子女,家里就这一个宝贝,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都喜欢得不得了。
日常就是一家六口人围着孩子转,宠爱得不行,孩子一有什么需求,家人就马上满足,什么事情都依着孩子。
有一次,我带女儿到朋友家玩,刚好遇到她儿子在家里闹。
他非要买跟姐姐一模一样的小猪佩奇玩偶,朋友刚开始不肯买,因为觉得同样的玩具,买一套就够了,姐姐和弟弟可以轮流玩。
结果她儿子大发脾气,不停地哭闹,还把姐姐的小猪佩奇摔到地上。
朋友连忙哄儿子:
“好了好了,我给你买还不行吗!”
儿子哭得更大声了:
“我现在就要,你现在就去给我买!”
朋友一边尴尬地朝我笑笑,一边赶紧让老公出门买,而孩子在爸爸走后,立马从地上爬起来不哭了。
每一个窝里横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对规则不清、无限宠溺的父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亲子咨询师杨杰老师认为:
妈妈的一味妥协,只会让孩子从妈妈身上学到两样东西——
第一,发脾气;
第二,只要自己坚持发脾气,妈妈迟早会妥协。
孩子窝里横,是因为他知道,父母永远爱他,窝里横不仅能达到目的,还不会被惩罚。
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越是有安全感的环境,越容易无拘无束、显露真性情。
大人如此,孩子亦然。
用满满的爱富养孩子当然很重要,但无原则的溺爱孩子,也会造成孩子没规矩,不懂尊重,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和任性!
过分的爱不如不爱,该拒绝时却给予,不是仁慈,而是伤害。
孩子的社交比较少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宅在家里。
家长喜欢宅在家里,孩子也一起在家里,家里的电子产品吸引了大人和小孩子们。
因此,孩子们出去玩的机会变少了,他们很少与外界的人接触,也不能与同龄人多接触玩耍。
最关键的是,在外面不会有那么多人惯着孩子,孩子继续“横”不仅没有效果,还有可能遭到反击。
大人不在身边,无法提供贴身的保护,孩子此时孤立无援,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更不知道怎样亲近他人,进而产生受挫感。
所以,“窝里横,出门怂”的孩子,内心其实是孤独和害怕的。
家里横可不是孩子的专利,很多人都是专门对家里人横,出门就怂得不得了。
所谓是“把好脾气全留给了外人,坏脾气全给了家人”。
再观察一下这样的人,一般他的原生家庭也有这样的问题。
曾听一个妈妈抱怨:
她老公就是“影帝”,外人邻居家里有什么事,他总是耐心地帮助别人,对待家里人却总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
所以,窝里横有遗传效果,如果你不想让孩子也窝里横,就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把好脾气留给家人。
父母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有些父母在家总是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在孩子的面前吵架,甚至打架。
孩子其实是最怕父母吵架和打架的,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胆小怕事、懦弱。
但是孩子知道父母是爱自己的,是会宠着自己的,所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在家里横,出门胆小的性格。
父母的越俎代庖
我在楼下溜娃时,曾看到这样一幕。
一个小姑娘想去玩秋千,可是两个秋千都已经有人在玩了。
爸爸看到女儿想玩又不敢上前的样子,就直接走过去,跟正在荡秋千的小朋友说:
“你们可以让给妹妹先玩一会儿吗?”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会像这位父亲一样,当孩子和同龄人接触时,总忍不住替孩子出头。
看似解决了问题,实际上却剥夺了孩子学习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孩子需要在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社交中,通过对方的眼神言行、事情的起因、自己的情绪等,学会感受和判断对方的立场,从而选择自己该怎么做。
美国心理学家M·斯科特·派克说:
“真正爱的本质之一,就是希望对方拥有独立的人格。”
父母越俎代庖,孩子出门只会越来越怂。
“我可以满足你这个要求,但你要答应我这样!”
“‘窝里横’是没用的,爸妈不是‘任我摆布’的!”
“妈妈知道你不开心,你现在生气,可以发一会儿脾气。”
“但……事,我是不会答应的,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