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的教育归根结底是父母的言传身教,一个好的家庭教育方式,能让孩子在成长的路上少走弯路。
我们经常听到父母说的一句,“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样,你怎样怎样”又总会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出息、听话、懂事,自己的孩子顽皮不听话。
偷懒又贪玩本来就是孩子的天性,基本上做一会儿作业就会喊苦喊累,千万别去指望孩子能自觉。要知道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样,其实也是离不开别人家的父母,对孩子实实在在地陪伴和教育。孩子的自我克制能力不成熟,这时父母更应该负起责任来加强管束。《家有儿女》里面有一段经典对话,看过家有儿女的人也许还记得。刘星小雨;“您从小没培养我们特长,否则我们就有可能成为作家音乐家了”刘星妈妈:“小时候给你报这个班那个班,是你自己不学的”。刘星:“我不愿学,你就不让我学了啦,我那时还小,不懂事,难道您也不懂事吗?您就应该从小教育我,逼着我学”。刘星的意思是自己小时候不懂事,不好好学习,父母就应该逼着他去学。永远都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觉去学习,有远见的父母都会非常严格地要求孩子,对孩子监督和管束都不落下。孩子本身的自我克制能力不成熟,更没有所谓的自我约束自律。要知道好孩子都是父母的精心教育和陪伴出来的,熊孩子的成长也一定是父母的过分放纵宠溺。
当孩子还没建立起人生观和世界观时,作为父母的我们就应该耐心教育,多加以引导,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要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父母就要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榜样。父母要知道孩子的人生教育每天都是现场直播,并没有事后回放的重播按钮。现在生活条件提高,父母为了给孩子更好地生活环境,拼命努力挣钱养家,但是在教育孩子的工作上反而力不从心,对孩子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关注。有些父母只依赖于学校老师对孩子的教育,觉得教育是老师的天职,不是家长的首要责任。
也许父母的简单一句话就毁了一个孩子的天真,也许一个不经意的举动也会给孩子造成了童年创伤,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会深深地影响孩子一生。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时,家长是最不应该偷懒的,更不应该对孩子进行放养。父母无论挣多少钱,取得多大的荣誉,都比不上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来得重要。当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都还没建立起来时候,家庭的教育是不必可少的,作为父母不可忽略孩子的成长教育。作为父母的我们言行举止都是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举止。
平等对待每个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别剥夺孩子的发言权,让他们大胆地说出他们真实的想法。著名教育学家李锡林老师就从不干涉孩子的选择,与孩子平等交流,尊重孩子,甚至会跟孩子成为朋友,当在同一件事上与孩子有不同的观点时,他会选择用自己的成长经验告诉孩子,只给孩子提供借鉴和参考,并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选择。当孩子的中心思想没有偏差时,甚至是一件小事,孩子做出了正确的决断时,我们更不要吝啬我们的称赞,给予孩子一个大大的赞扬。
当董卿谈起她父亲对她的教育时,她说她父亲从小就对她很严格。
让她成为一个内心很强大的孩子,步入社会后,她遇到来自更多层面上的打压,很多事她也能咬牙坚持下来。心理学家说过,12岁前的孩子往往都会把父亲当成自己的偶像。有人说父亲的角色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有一种特别的力量。著名教育家凯宾斯基曾说过,父亲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引路人,父亲用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的性格基本上就是会什么样子。
最近网上流行一个段子,“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妈快乐,我妈快乐,我全家都快乐,加油奥利给!”。
孩子表示家里的妈妈开心,全家人都会开心,家里的妈妈快乐,全家人都快乐。看似幽默搞笑的说母亲在家地位不可捍卫,实则也说明了一个事实,一位母亲的情绪对整个家庭氛围的重要性,甚至是直接影响了整个家庭的气氛。当代的女性,往往要扮演多重角色,工作家庭都要面面俱到。既要做好工作上的事,也要做好一个妻子,更要做好一个母亲。孩子的成长环境受家庭的影响,一位母亲如果情绪管理良好,温柔充满爱地对待孩子,教会孩子用宽厚的态度对待他人,用温暖的眼光看待世界,这样的孩子从小就会受到更多的关爱,内心安全感足,性格也能更自信,更有责任感。当我们十几岁的时候,谈的话题只是玩,二十几岁,谈的话题是工作和对象,三十几岁,谈的话题都是孩子的教育,四十几岁我们,谈的话题也是孩子的出息,五十几岁六十几岁,谈的话题也都围绕着孩子的孩子。兜兜转转的都是围绕着孩子,一个三观正的家庭成员都是互相渲染正能量。父母之间恩爱,家庭和睦,才能培养孩子良好品格和能力,一个好的家庭教育能让孩子快速地学会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