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众号
学院 萨提亚文汇 BETTER ENGLISH BOOK
古人幸福之谈:向上的生存状态
2022-01-25

微信图片_20220125125703.png


不论是儒者,还是凡夫俗子,都是能得到幸福的。一个人幸福与否,其实更多地取决于感受幸福的能力。


据《论语·述而》记载,孔子曾对他的弟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句话意思是:虽然吃着粗糙的食物,住着简陋的住所,但仍感到乐在其中。对于那种违背道义而取得的财富和地位,我视其如天上转眼即逝的浮云。


这句话道出了孔子的生活态度,说明他把对“道义”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他的得意门生颜回,也有着与孔子一样的精神境界,所以孔子称赞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句话意思是:颜回平时的生活,不过是一盒饭,一瓢水,住在破旧的巷子里,别人受不了这样的忧愁,但颜回却能自得其乐而没有一点动摇,颜回真是有贤德的人!


那么,孔颜之乐,所乐何事呢?

显然,他们所乐者即是人生之正道,也就是合乎正义、有益于社会的生活准则和精神境界。


孔子和颜回所乐的“道”,核心精神就是孔子常说的“仁”。“仁者爱人”,一个人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具备仁心、力行仁德,以仁爱的原则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处处以宽厚的心态关爱他人、善待社会,并且时刻反省自身是否做到了“仁”,这样就会像南宋大儒朱熹所说:“仰不愧,俯不怍,其乐可知。”抬头无愧于上天,俯首对得起良心,便可心安理得地面对这个世界,这其中的快乐可想而知。


由孔颜乐处中的“乐道”又派生出“乐学”,即为儒家实现“乐道”的一种方式。

《论语·述而》中记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所处的时代,文字材料并不丰富,他的知识和品德,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同时代的其他人身上学来的。


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

这也正如老子所说:“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幸福境界正是由于他孜孜不倦地追寻生命的本质。


《荀子·劝学》篇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内省之后是知明,再后是行无过,由此可见,儒家谈内省修身,并非无济于事的空谈理论。在反省自身的同时,也注意别人的“贤”与“不贤”。见贤,则改过有了榜样;见不贤,则前车之覆正可引以为戒。


言行处世经过不断的“内省”矫正,便可内无愧与心,外无愧于人,从而心地坦然,“不忧不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