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众号
学院 萨提亚文汇 BETTER ENGLISH BOOK
“我34岁,帮弟弟买房”:中国家庭式悲剧,怎么还在上演?
2021-12-14

微信图片_20211214093417.png


“萌萌,这个数据好像不对,你再核实一下。”

这已经是萌萌今天第三次工作失误了,从她的状态上也能看出来心不在焉,心里有事。



“萌萌,你没事吧,看上去有点累。”

一番交流下来,才发现,原来萌萌最近遇到了大问题。

萌萌今年34岁,和丈夫都是普通上班族,孩子5岁,正在学前班。

萌萌是家里的大女儿,她还有个弟弟。前段时间,她父母给她打电话,说弟弟要准备结婚了,打算买房,希望作为姐姐的她能帮衬一些。

但是萌萌自己身上还背着房贷、车贷,孩子快要上学了,也是不小的经济负担。

她和丈夫的工资加一起,也才堪堪稳定收支,实在没有余力去帮助弟弟。而且,她丈夫也明确表达了自己不会出钱。


“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实话跟父母讲呢?没有多余的钱,也没办法吧。”

听完这句话,萌萌的眼神有些无奈。

“我是姐姐,多照顾点弟弟也是理所当然的。”

“小时候父母忙,弟弟其实算是我从小带大的,弟弟也依赖我,我是希望能帮到他的。”

即使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萌萌似乎也打算接过这份“重担”。

这其实不是萌萌一个人的经历,是典型的中国式家庭中的一种范式。

在中国家庭里有叙不完的亲情,和理不清的经济。

而伴随很多人一生的苦恼,就来自于这两种关系的错位。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家排大师海灵格博士更明确地指出,这是“序位”的问题。

海灵格博士经过他40多年来,对成千上万个家庭模式的研究分析发现,真正决定家庭关系的不是爱,而是一种更隐蔽的动力在推动每个成员的命运,他称之为“秩序”。

这个秩序简单一点说,就是让每个成员待在自己的角色位置上,去做这个角色该做的事。

就像我们古代儒家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每个人按自己的角色职责行事。

但现实中,却很难做到这点,尤其是在以情为基础的中国式家庭来说,很多时候,我们会像萌萌一样“被爱绑架”。

在实际的家庭生活中,模糊了自己的身份定位,“越位”去承担他人的责任。

比如说,如果父母婚姻不顺,会不自觉地想要去关爱弱势的一方,承担“伴侣的职责”;

在父母失职的时候,自己会去扮演爸爸妈妈的角色;

这种影响,甚至可以追溯到祖父母一代;

而这种隐秘的影响,身在其中的人是很难觉察到的。就像萌萌一样,一直以来的生活模式让她“习惯”了长姐如母的角色。

如果我们不能看清这种家庭中的隐秘影响,我们不仅不能感受到爱的流动,反而为“爱”所累,甚至可能吞噬你的小家庭。

所以,我们需要借助一些工具去帮助我们理清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去看见有哪些隐秘的动力在阻碍我们家庭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