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家庭治疗的主要观点
一、萨提亚家庭治疗的四大目标
萨提亚家庭治疗提出了以下四个适用于治疗的普遍性目标。
(一)更好地为自我负责
萨提亚咨询师需要帮助案主成为对自己行为、感受、观点、期待更加负责任的人,而且更有能力满足自己内心的渴望。
人们经常把自己幸福的责任交给了他人:老板不给我升职加薪,我就不幸福,所以我也不好好工作,然后抱怨老板不公平;父亲总是批评我,他不对我好我也就不好好对待我自己,总是自我批评;伴侣做了一些让我不开心的事情,我也让我自己不开心,你不爱我,所以我也不爱我自己……
萨提亚认为,这些人扮演了一个被动的、受害者的角色,他们看不到自己其实是有能力为自己的幸福负责任,甚至他们也没有想到要为自己的幸福负责。这些人就像是婚礼中的新娘,期待着另一半的承诺:“从此以后,你的幸福就是我的责任,我会让你幸福一辈子。”但现实是,没有一个成年人能够完全为另一个成年人的幸福负责。萨提亚家庭治疗就是要帮助人们激发起自我负责的愿望和能力,协助人们走出被动的受害者的角色,成为为自己的幸福谋福利的人。
(二)更多的选择
萨提亚认为,生活中,某一个目标的实现,至少有三个选项才是真正的选择。比如,一个案主求助咨询师,他说他拼命工作,但总没能升职,这让他很痛苦。该案主有这样一个观点:如果老板给我加薪升职,我就是有价值的;如果没有,我就是没价值的。案主把自我价值的彰显完全放在了职员这个角色上。
作为一个人,除了职员的角色,还有丈夫/妻子、儿子/女儿、父亲/母亲……每一个角色都在彰显着作为人的内在价值。由于案主的某些过往的经验,让他固着在通过升职加薪这一条途径来满足自己内在“有价值”的体验上,萨提亚家庭治疗就是帮助案主找到更多的选择来满足案主内在的渴望。
(三)更高自尊的获得
如果一个人很接纳、很欣赏自己,那么他一定拥有很高自尊的自我体验。
针对因为没能升职而感觉到低价值感的案主,萨提亚的咨询师会协助案主改变一个观念:我外在的行为(例如没有升职加薪)不代表内在的自我,自我(self)的本质是一切足具的、完满无缺的。如果案主和他的自我建立了连结,那么没有被晋升这件事就不会影响到案主的自我价值感,从而也不会降低案主的自尊体验。
(四)更加一致性
一致性是萨提亚家庭治疗的核心概念,它涵盖了人们与自己的联结、与他人之间的联结、与宇宙之间的联结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人们与自己的联结意味着人们认识自我、接受自我在情境中自动产生的表达行为,承认情绪感受,而不是压抑和否认它们。
第二个层面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致性被认为是一种高自尊状态下的整体性的自我状态,这就意味着人们和冰山最底层的自我(self)保持一致。不管在什么情境下,人们都能清楚地知道并相信自己是一切足具、完满富足的那个真正的我。
第三个是一致性的最高层面,它于20世纪80年代被清晰地表述。萨提亚明确指出,一致性的模型和灵性有关,最高层次的一致性是指人们能够体验到“宇宙生命力的创造、支持,这个宇宙的生命力促进人类和其他自然形式的增长”,人们能够和这个宇宙生命力相联结,并坚信每个人都是同一生命力的明证。
一般来说,案主往往在一致性的第一个层次上就存在着障碍,从而产生诸多现实问题。萨提亚咨询师在自己一致性的基础上,带着萨提亚家庭治疗传递出来的信念,使用诸多创造性的技术,来协助案主提升其一致性。
二、萨提亚家庭治疗的五大特点
(一)系统性
根据人们已经普遍认同的萨提亚的贡献,萨提亚家庭治疗最适合划入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但是从心理治疗的观点来看,萨提亚家庭治疗属于体验式的家庭治疗体系,治疗干预也主要聚焦在三个系统:个人内在系统、人际互动系统以及原生家庭系统。
1.个人内在系统
个人内在系统可以用冰山的隐喻来说明。冰山的隐喻是一个将人类纷繁复杂的内在体验概念化、分类清晰化的方法。这个方法可以帮助咨询师、案主更清楚地知道外在事件如何影响了他们内在的心理状态,清楚地知道内在的心理状态具体是什么。
一般来说,治疗初期的焦点是关注个人内在系统,也就是通过冰山来探索外部事件对案主内在世界的影响,然后再转移到案主的生命历程中关系互动的领域,也就是原生家庭系统和人际互动系统。冰山的比喻将在第三节萨提亚家庭治疗的主要技术和应用中详细描述。
2.人际互动系统
人际互动系统中,咨询师常听到案主报告他们的冲突。萨提亚认为,人们因为相同而吸引,因为相异而成长。面对差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应对方式:有些人采用一方压倒另一方的冲突来面对;也有些人则对差异视而不见、拒绝沟通;还有些人在差异面前各退一步,或“各打五十大板”;但有的人在差异面前则会通过有效的沟通,彼此接纳对方的差异,从而拓展他们的生命深度和宽度。
案主对人际互动系统的觉察,能够使案主将人际系统中的差异转变为成长的契机。这一目标的达成,也需要从原生家庭系统的探索中获得更多的资源。
3.原生家庭系统
对原生家庭系统的探索重点不在于去评判过往的家庭中谁对谁错,也不关注创伤是怎么形成的,其重点在于缓解或消除原生家庭对个人内在产生的负面冲击,并使个体重新利用从原生家庭中获取的资源,解决现实中的难题。
对原生家庭系统探索包括案主在求生存的状态下如何形成了他的应对姿态,了解当下现实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的原因,探索原生家庭系统中隐藏的各种资源等,而家谱图是探索原生家庭系统的重要工具,是家庭重塑的重要前提。
关于家谱图和家庭重塑,第三章有较为详细的介绍。
(二)体验性
咨询的过程中,案主必然会再次体验到过往事件带来的负面感受。但再次体验事件造成的冲击并不是要把案主再次置身于该事件中,而是在此时此刻,通过咨询师围绕冰山不同层面的历程式的提问,通过案主的身体或细胞的记忆,在当下看过去,改变也是在当下发生,而不是回到过去改变过去。
人们有一种倾向,就是经常习惯性地回到过去,再度体验创伤并停留在创伤处。案主在咨询的过程中也常常出现这个状况,这时候需要咨询师能够治愈性地把案主带到当下。
一般来说,当案主又一次沉溺于悲伤开始哭泣时,被动的、无助的受害者的角色又重新占据了案主,案主的内在状态就退回到了过去的创伤体验中,也就看不到他现在已经拥有的资源。对此,萨提亚的咨询师对案主会有共情,但不会停留在这里,咨询师会请哭泣中的案主做深呼吸,然后睁开双眼,或者看着咨询师的眼睛继续做深呼吸。对呼吸的关注会将案主带到现在,只有当案主回到现在,才能联结到内在的资源,并转化过去对现在的影响。
历程式提问带来的体验性贯穿咨询的整个过程,包括对案主的评估、咨询目标的设定、改变的历程以及对改变的落实。关于历程式提问在第三章也有详细介绍。
(三)正向导向
萨提亚咨询师需要有能力看到每一位案主身上的“彩虹”,看到案主自己都没有看到的资源,并通过对案主的问题重新建构(reframing)来积极正向地扩展案主对问题的觉知范围。
如在《萨提亚治疗实录》这本书中,萨提亚针对一个家庭做的工作为此提供一个很好的例子:
……
科比:“恩,你知道。我们总是打架,我们家人相处的不是很好,但有时我们也会聚在起居室里交谈……爸爸会组织家庭讨论,讨论每一件事情。但是当我们做错事的时候,爸爸就变得非常生气,然后冷静下来接着会向我们大吼。我觉得这样不对,他应该控制他的脾气——在向我们大吼之前应该控制他的脾气。”
维吉尼亚(萨提亚):“让我看看是否理解你了。如果你父亲——如果我听到的是这样——以某种方式发表他的想法……你认为,有时他变得过于愤怒,是这样吗?”
科比:“是的,女士。”
维吉尼亚(萨提亚):“某种方式——你说他是否可以选择其他不同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绪——这是你希望的,是吗?”
……
维吉尼亚·萨提亚将科比的话做了一番重构,将“坏脾气”替换成“他发表自己想法的方式”,这会让科比更客观地看待父亲的行为。
正向导向也更多地运用在萨提亚的治疗目标上。
(四)一致性自我运用
萨提亚咨询师必须是一致性的。理想的萨提亚咨询师已经完成了对统整的追求,形成了新的自我意识,已成功地处理了自己的情结,对案主没有期待,也不需要案主满足咨询师个人内在的心理需求。
理想的萨提亚咨询师一定是一致性的,他们和自己的内在联结,能够从内在获得生命的智慧和力量,从而更好地与案主联结,这种联结使得咨询的工作在人性的深层展开,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头脑的层面。
理想的萨提亚咨询师的一致性也会给案主一个全新的榜样,案主也能从咨询师那里感受到被接纳、被尊重、被欣赏,咨询师也不会因为案主的任何状态而被触动,偏离咨询师工作的主题。
(五)聚焦改变
萨提亚认为改变永远是可能的,萨提亚咨询师所有的历程式提问,都聚焦于促使案主发生改变。例如咨询师问案主“你需要哪些改变才能原谅你自己”、“你需要哪些改变才能帮助你自己获得你想要的”等,这些类似的问题会帮助案主去探索他们的内在系统,从内在达成案主想要的目标。
三、引发案主发生改变的四个必要条件
萨提亚关于改变的四个必要条件是:治疗中爱的氛围、咨询师和案主的信任关系、能看到的改变希望、在改变过程中处在混乱阶段的意愿。前两个条件类似于其他心理学流派所指的咨访关系范畴,后两个条件则属于萨提亚家庭治疗明确提出的内容。
爱的氛围创造与咨询师关系密切,这一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已经描述得非常详细;互相的信任则是咨询师和案主共同努力的结果,咨询师提供了接纳、关注、关爱的氛围,案主开始慢慢信任咨询师,从而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
如果案主能够看到可以改变的希望,那么他一定也愿意继续留在咨询的历程中。萨提亚咨询师往往比案主的视角更全面、更正向,通过将这些正向的信息传递给案主,协助案主看到希望。所以,第三个条件和咨询师关系密切。
改变意味着走出一个人的安全区。安全区不一定是舒适的,但一定是熟悉的。例如,总是压抑情绪、忽视自己利益的人,很多时候即便他讨好也不一定给他带来好的结果,但他依然会继续讨好下去,因为这是他的安全区。这个人要走出安全区就意味着开始重视自己的情绪和利益,对他人的要求敢于说“不”,从“讨好他人”的模式,转变为“重视自己、适当说不”的模式。
但这个模式的转变必将伴随着一段时间的混乱期,因为旧的模式被打破,新的模式还没形成。混乱期会让人感觉不知所措,以至于经常想要逃回到“讨好他人”的状态中,并经常怀疑自己的改变是否是对的。所以对案主来说,在咨询师创造的爱的环境中,案主愿意为了改变而待在混乱中,是案主发生改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维吉尼亚·萨提亚的第一个咨询案例中,就生动地体现了混乱期的特点。
1951年我第一次成功地运用家庭治疗的方法治疗了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当我和患了精神分裂症的女儿在一起时,关于现状的一些想法浮出了我的脑海。当这个女孩开始改变时,混乱的阶段开始了。母亲险些心脏病发作,而父亲看起来方寸大乱。事情似乎已经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我对自己说:“哦,我的上帝,我都做了些什么!”
就在这个时候,我开始意识到混乱是治疗过程中一个自然而然而且必须的部分。我最需要去做的就是稳定我自己,让自己集中精力,不要畏惧。我所做的,仅仅是继续维持对这个个体以及她父母的咨询和治疗,陪伴他们度过这个混乱的阶段,开始一个新的起点。对我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课。
混乱期对案主来说是非常不适应的一段时期,咨询师也需要对这个阶段有清晰的觉察,咨询师需要对案主更多的接纳、信任和欣赏,并不断地为咨询注入希望,协助案主最终走过迷雾,到达目的地。
四、促进案主发生改变的步骤:
第一步:觉察(awareness)
萨提亚认为,人有三度出生(Satir&Banmen,1983)。第一度是精子与卵子的结合;第二度是分娩;第三度是“我们成为自己的决定者”(Satir & Banmen,1982)。这个决定是一种新的自我意识,是一种觉察和对自己的欣赏。觉察和欣赏人们如何管理、理解、滋养并发现作为一个人的奇迹(Satir & Banmen,1982)。第三度诞生也意味着一个人有觉察地放下那些已经不再适合的求生存信息,只保留那些对当下有帮助的信息。所以,觉察是带来改变的第一步。
例如,在萨提亚模式的咨询中,案主F慢慢觉察到,在她对母亲的关爱、感激背后,也一直压抑着对母亲的怨愤:“母亲很过分,不配做一个母亲”。在这之前,F只看到她是在一味地迎合母亲,千方百计地让母亲高兴。
F的母亲对F是有很深的爱的意图,这让F对母亲心存感激,但母亲的行为经常会让F感觉到的不是爱而是伤害,因此案主对母亲的这些行为心怀怨愤。
F对母亲的怨愤的觉察,可以帮助案主将两部分区分开:F对母亲心存感激,爱母亲,但同时F也有可以对母亲的行为产生怨愤、不满的权力。当这两个部分纠缠在一起时,案主既不可能愉悦地体验母亲对自己的爱,也不允许自己对母亲有愤怒,这种纠缠在案主和母亲紧密但充满冲突的关系中体现出来。
将对一个人的爱、感激和对这个人行为的愤怒区分开,可以很好地协助人们做到第一层次的一致性,也就是接纳自己的情绪、感受、想法等,并承认这些感受是可以存在的。
第二步:接纳(acceptance)
当案主对自己有新的觉察时,咨询师能够从心灵深处感觉到对案主觉察的欣赏,并协助案主能够欣赏他们自我觉察的能力,并接纳这个新觉察。
例如,案主F觉察到她对母亲压力的愤怒后,咨询师能够协助F接纳她对母亲的愤怒,这是新觉察发生后必定要达成的目标,在这个前提下,改变才有可能发生。
接纳和改变是孪生兄弟,但接纳是哥哥,改变是弟弟。
第三步:向人承认
(acknowledgement)
香港的萨提亚专业课导师沈明莹非常强调“向人承认”的重要作用。
向人承认意味着更踏实的接受,体现的是敢于承担并勇于改变的勇气,是深层次沟通的必然过程,是有效促进案主发生改变的重要途径。
例如,案主F对母亲有怨愤但一直不愿意面对,在咨询的过程中F觉察到这个怨愤并通过咨询师协助接纳了这个怨愤。如果F愿意,也可以找一个适合的机会坦诚地和母亲一致性地沟通,这种沟通会有效地促进F和母亲的关系,也会促进F在和母亲的关系中发生改变。
第四步:新的行动(action)
在接纳了新觉察的基础上,咨询师和案主可以一起探索接下来案主可以做什么。例如,对母亲怨愤却总是压抑的案主F,可能会想要和母亲进行一致性的沟通;也可能决定她要好好地和自己的怨愤共处,承认它存在的合理性;也可能想要直接向母亲表达这些怨愤等……这些新的行动一定是和以前的模式不同的,这就是改变。
围绕这四个步骤,还有很重要的关于态度的两个元素,第一个是“欣赏”(appreciation)。咨询师对案主的欣赏贯穿于改变的每一个步骤,对案主的觉察、接纳、向人承认、达成新的行动这四步中的每一步,咨询师都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案主,咨询师或许直接表达这个欣赏,也或许没有,但欣赏的态度会通过非言语性语言无声地传达。这也是有治愈性咨访关系的体现。
另外一个态度是好奇(curious)。咨询师要对案主的内在状态保持好奇,案主的外在行为或许是讨好,或许是指责,或许是超理智,或许是打岔,但咨询师并没有对案主的外在行为做评判,而是很好奇地通过历程式的提问,去探索案主冰山的各个层面,也邀请案主对自己、对他人的行为产生好奇而不是先入为主地评判。值得注意的是,在咨询的过程中,好奇是建立在对案主的关爱、开放、接纳的前提下的,否则会导致案主的抵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