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众号
学院 萨提亚文汇 BETTER ENGLISH BOOK
多尔多:怎样“惩罚”孩子才有用?
2024-09-02

微信图片_20240902200336.png

                             本文选自多尔多所著《教育的道路》


惩罚”这个词应该从教育语言中彻底消失,应该被“补过”或“改正错误行为”这样的语言取代。日常用语中,惩罚这个词代表着教育工作者可以有的某种行为。而这种行为必须从我们的思想中去除。我还会保留这个词,但要解释清楚教育中的“惩罚”应该是什么样的,而永远不应该是什么样的。


01

惩罚的目的


惩罚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也就是说朝着一个道德方向发展,让他明白并记住规则。他应该知道,遵守这些规则可以帮他学会自我控制,在身边所有人都应拥有自由感的框架内,保护他的内心自由感。


你们会说这太复杂,会说自己朝孩子扇一记耳光或打孩子屁股的时候根本没想这么多。也许你们错了。我不仅是以专家的身份和你们谈话的,请别忘了我也是母亲。如果有时候我说的东西显得有点复杂,或很难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那么也有可能是因为你们错了。


当然,如果您的孩子已经10岁或12岁了,而从小到大您对他始终保持着绝对、武断、不假思索的态度(我想说的是“动物般的”态度),那么您的态度不要在一夜之间发生360度的大转弯。


首先要改变的不是您的行为,而是您的内心态度。如果您往这个方向努力,那么情况会慢慢发生转变,这会对您的孩子有益。因为孩子在接触您的过程中也会随之成熟,您无须特意做什么。您对孩子的反应会不同于从前,而他也会做出改变。


02


惩罚应该是这样的


惩罚永远不应是责骂,永远不应是对孩子的羞辱,永远不应是对孩子的打击报复。


惩罚应该是一种孩子能够感受得到的拯救。孩子的本能不会出错,这一点我们可以确信。他尊重并认为自己也被对方尊重的那个人向他施以痛苦,这也许令他非常煎熬,但他会感受到这个人拯救他的意图。这对他永远有所裨益。


但如果孩子感觉不到被尊重,情况就不一样了(正因如此,我不说“被爱”,因为这个词在日常用语中含义太泛。多少家长以所谓“爱”的名义让孩子窒息,其实不过是拥有者对被拥有的事物的“爱”,他们对孩子、对孩子身上的独立的主体并无尊重。


惩罚还应带来孩子愧疚感的平息与消失。与犯错时相比,接受惩罚后,孩子应该感觉负担减轻,表现得更愉快,和大人在一起时更开放、更有自信。与这种心理上的欣快感相伴的,还有孩子要好好表现的意愿以及希望弥补造成的损失的想法。这说明惩罚起到作用了。


正在读这篇文章的母亲,如果您没有很多时间,那么只需记住以上几行文字,在机械地干着不费脑力的活儿的时候,好好思考一下。您会逐渐改变惩罚孩子的方式,减少惩罚孩子的次数,但效果会更好,您和孩子在精神层面会更加接近,孩子不会再对您无爱、惧怕您,您和孩子的亲密接触会更具人性,会带来更多的相互尊重。


如果相反,您的孩子在接受惩罚后自我封闭、垂头丧气、思绪迷离、赌气报复,那么肯定是您的行为方式中有瑕疵,或者您的出发点不是为了拯救孩子。您“无意识”的敌意——若是有意识的话就更麻烦了——唤醒了他的敌意。他会表现给您看,或者以失去自尊的方式给自己看,这说明他陷入了痛苦。这样的惩罚,对他而言不是拯救,而是在他的愚蠢行为上又叠加了您的愚蠢行为。


如果惩罚对孩子没有任何效果,就像部分父母说的那样“不痛不痒”,那就说明孩子和成人之间不再有相互的尊重。他们陷入了恶性循环。那就应该想一想,成人是出于什么样的虐人心态或运用了什么样的智慧,才坚持使用一种达不到效果的方法。


不要经常惩罚,只针对严重的错误和过失施以惩罚,尤其应该做到公平。孩子特别在意惩罚是否公平,这还意味着孩子应该被告知接下来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惩罚。司法必然要求懂法。当然,司法也需要有怜悯之心,但怜悯不能被混同为软弱 。


怎样才能把握好平衡呢?要记住这一点:要让孩子在事后觉得轻松,不管有没有惩罚,都要把道理搞明白。如果怜悯之心用得恰到好处,那么孩子会感激您,会感到轻松,就像没有犯错、不用接受惩罚一般轻松。


但如果您感觉他很担忧、有攻击性、明显想挑起惩罚,那就说明他身上有什么东西需要通过惩罚来得以纾缓。那肯定是他内心的焦虑,您不知道其根源,因为它们埋藏在无意识心理机制的迷宫深处。


孩子需要您生气并惩罚他,他需要一个敌人。如果您不能成为他表面上的敌人去拯救他,也就是说,如果您不能和他对立起来,那么他内心毫无用处甚至有害的痛苦会将他撕裂,让他变得“贫瘠”,他会在您毫无知觉的时候把自己当成敌人。


惩罚是有必要的,上述文字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如果孩子从来没有被惩罚过,从来都被原谅,他们就会成为不平衡、拘谨、焦虑的青少年或成年人;有时候也有可能会以假装潇洒的方式来伪装自己,这种时候他们是对什么都无所谓的神经症患者,他们背负着精神分析中称作“失败机制”的病症。他们和那些被过多、过度惩罚的孩子一样,内心深处对自己无比严厉或更甚。


而那些接受不公平的惩罚早已成为其“家常便饭”的孩子,大部分情况下则会变成极其典型的神经症患者。


下列常见的有害惩罚必须绝对摒除:


幼童:思过、罚站。

8岁以上或智力水平相当的孩子:体罚,如打屁股或打耳光。


任何年龄段的孩子:当众责骂或惩罚,收缴属于孩子的东西,不给孩子饭吃,不给甜食(若是罚不许吃糖、偶尔不许吃巧克力或下午吃面包等点心时不可以涂抹果酱等,这些还可以,但必须是属于您和孩子之间的事)。

永远不要补罚、隔时惩罚。这种惩罚会给孩子带来负罪感,而不会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


永远不要用收回孩子应得的奖励这种方法去惩罚孩子。所有欠下的东西都应记得给孩子。承诺是神圣的,您不能以孩子没有兑现承诺为借口而不兑现您的承诺。报复不是教育应该使用的手段。


03


几种行之有效的做法


对待幼儿,禁止的事情要少,少立规矩,但要严格。如果孩子犯了错,就干脆用力地打干了坏事的手、脚或腿。永远不要对孩子生气,但可以对“祸手祸脚”生气。事情过去了就立刻消气。


从两岁左右开始,孩子会用第三人称来称呼自己,他会慢慢具备责任心。大人要帮他,但要防止用负罪感捆绑责任心。您可以用“大凶狗”的神话故事,告诉他让他干坏事的是某个动物、坏怪物。


您要有力、短促地打这个“怪物”(永远不要打脸,永远不要当众)。这个怪物占有了孩子或迫使孩子屈服,让他去做不相干的事。这里也一样,您一定不能和孩子生气。他做坏事是因为他听信了怪物,怪物很强大,您之所以介入就是为了驱赶怪物。(切记,您不要伤心。唉!那些用妈妈伤心、难过等对孩子施加的要挟啊!)


当孩子说“我”的时候,“大猩猩”阶段(身上尚未成为“人”的那一部分)就开始了。您的角色就是提醒孩子敌人准备入侵了,告诉他如果他无法独自控制混乱的本能,那就得由您来帮忙。

4~6岁的孩子可以思考,甚至有能力预谋。如果他明知故犯,您就应该生气,坚定地按照你们的约法三章(如果有的话)实施惩罚,但切忌不经过事先警告就直接惩罚孩子。


记住,一定要让孩子自由选择。如果他明知后果,依然觉得值得以身试法,那么这是他的权利。用不着为一些不必要的事情紧紧看住孩子。如果他做成功了什么事情,而且也没有伤害别人,同时您的禁令也没有阻碍他,那么只能说明他是对的。他到了可以抵御您颇为担心的风险的年龄。与其惩罚,您不如和他一起做出取消之前的禁令的决定,但嘱咐他要谨慎三思。


孩子越大,惩罚就越应该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补救(如果有第三方受到损害的话)。补救过程也一样,尽可能地减少羞辱。


最后,放开手,让孩子尽其可能去从事创作活动,这会降低他去做禁止的事情的频率。出于这个原因,千万不要收缴孩子的玩具,也不要取消出行,因为出行总是一种很积极地消耗能量的方式,而且总是令人愉悦的。

一开始,他可能会比较笨拙。不过,如果他选择做某项家务,那就让他去做吧。在您的信任的支持下,他会做得越来越顺手。


他偷偷看您的书?他想读哪些,就借给他哪些。和他交流。不要拒绝借给他“太超前”的读物。他偷吃巧克力或果酱?把他一周或一个月的定量都给他,让他自己管理。他损毁插座?让他修灯、检查保险丝。


他砸碎了瓷砖?如果他的积蓄或者每周的零花钱(每周都有零花钱比因玩乐或购买学习用品而随时索要好得多)不够支付修补费用,那就替他垫付。如果他因太小而没有零花钱,但又足以感受到责任(7~10岁),就让他自己去找修瓷砖的工人。家长可以要求他为弥补过失出力,但不要因本就已经让他感到后悔的笨拙行为而惩罚他。


还有,如果他是因没有判断力而犯下了严重的错,那么不要惩罚他。和孩子一起总结他的行为造成的损失,让他明白您会和他一起共渡难关;让他明白,如果他愿意,您会尽您所能帮助他走出困境。


如果他想独自承担责任,那么不要大声指责孩子动小心思或撒谎。没有人会因做错事而感到骄傲。孩子都害怕家长的评判。这不一定是不好的信号。如果情况严重,那就请可以信任的朋友出主意,请教育工作者或教育心理医生提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