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众号
学院 萨提亚文汇 BETTER ENGLISH BOOK
为什么你就在我身边,而我却如此孤独——关于萨提亚的五种沟通姿态
2024-08-29

微信图片_20240829172422.png

作为一个个孤独的个体,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与生俱来就有沟通的需要和愿望,除了基本的生存需要与别人沟通以外,我们还从内心深处都渴望被理解,被尊重,被爱,这是沟通的深层感情诉求。上天赐予我们语言的能力(亦包括动作、文字),在个体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而采用何种方式与别人沟通,每个人却大不一样。不同的沟通模式代表每个人的不同的生存姿态,深刻影响着每个人的人际关系和生命质量。

了解不同的沟通模式之前,我们先看三个基本概念,因为所有的沟通都将涉及这三个方面。
1、自我:自我指的是觉察或接触到自己的感受与需求,并愿意为这种感受做出表达的行动。
•2、他人:他人指的是我是否关心与接纳对方的感受与需求,并愿意积极倾听与探询。
•3、情境:指的是我是否注意到双方所处的环境与客观条件,并愿意以对等协商的态度处理彼此所面临的问题。
一种良好的沟通方式是自我、他人和情境的结合,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由于过去经验中的一些缺陷体验和固化思维的束缚,我们往往是很难做到以一种健康的方式去将自己、他人和情境三者很好的结合起来,做到真实一致的表达自己、接纳他人。
产生这一切的根源要追溯到我们每个人出生时降临的家庭。在最开始我们是个婴儿的时候,我们的父母会将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传授给我们,肯定或否定围绕在我们周围数以千计的事件中的一些事件。正是从这里,我们开始学习怎样与别人打交道,我们了解到可以期望从别人那里得到些什么,可以预期从自己身上得到什么,以及人们对我们抱有怎样的期待。作为抚育者,父母会教给孩子行为的准则,并且经常念叨孩子应该成为怎样的人,以及如何成为这样的人,并在对某些行为表现出赞同的同时,对另外一些行为进行惩罚。当然,父母教给我们的未必是最好的东西,而是他们所知道的最好的东西。就这样,一个新生儿从对任何事物保持开放和接纳的状态,变成了有意识的靠近或拒绝某些东西,他们学会了如何去避免那些可能会带来痛苦的场景,比如别人的不赞成。他们知道如果他们遵从了这些规矩,就会得到爱和尊重。最终他们会将家庭规矩作为尺度来衡量自身的价值,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与他人的其他情境中重复这些知识,培养出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对世界的应对方式。
如果你仔细观察这种行为模式形成的本源,就会发现一个问题:我们的自我价值是由别人决定的。早期可能是父母,后期可能是爱人、朋友或者老师领导等等。一旦别人接受了我们,就意味着我们是有价值的,反之,就是无意义的,无价值的。
在我们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自我价值”的影子是永远挥之不去的,一旦某个事件引起了我们对自我价值的质疑,引发我们的低自尊状态,就会激活我们的生存反应,开启我们惯常的应对模式,我们会立刻采用从小学到的那种防御性姿态来保护自己。
这就是当我们面对压力和冲突时,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的原因。因为我们害怕敞开自己的真实感受时,会引发不好的评价,会失去我们在乎的一段关系,这实在是一种冒险。所以我们会在自己和对方建立一道墙,让对方看不到我们的真实感受和想法。我们既无法说出自己的想法、建议和梦想,也无法分担自己的恐惧、悲伤和焦虑。相反,我们习惯去指责、习惯去讨好、习惯去超理智的就事论事、习惯去以打岔的方式回避问题,以这样的应对方式来求得生存的空间。

这些在萨提亚模式被称为“不一致的沟通姿态”。
萨提亚理论认为:任何一种沟通都包含着两方面的信息,即语言方面的和情感方面的,或是说非语言方面的。某个人在做语言陈述时,同时也会自动地表达出包括表情、姿态、皮肤色泽、语音语调以及呼吸频率等在内的多种非语言信息,而且这些的非语言表达往往是反映了人们内心的真实状态。当人们的语言信息与非语言信息一致时,我们就称之为“一致性的沟通”,又称为“表里一致的沟通”。  而如果语言信息与非语言信息不一致,就是“不一致的沟通。”
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是四种常见的不一致的沟通姿态。

1.讨好型
占人群 50%。
讨好型的人,在认知里只有他人和环境,没有自己。讨好型的人的口头禅是““都是我的错”、“我不值得”、“我怎样都行,你喜欢怎么样?”“没事没事”、“我只想让你高兴。”表现为恳求的声音与表情,软弱的身体姿势。过分的和善,喜欢道歉,请求宽恕、谅解,哀求与乞怜,让步。
讨好型的人的潜意识的内心独白是这样的:“我是不重要的。”“我不值得一提,不值得被爱。”“我应该永远对别人和颜悦色。”“我决不能让别人生气。”“这全是我的错。”他的内心是低自我价值的,远离自我,缺乏自信的。
讨好型的人的情绪反应和主要感受是:受伤,焦虑、不满和被压抑的愤怒。因为潜意识地知道自己在这段关系中不对等不受重视而感到受伤,因为不确定能不能讨好对方而感到焦虑,因为不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感受而感到不满,这种受压抑的不满会升级为极大的愤怒。对一个讨好型的人,由于长期的这种讨好模式,他的心理会变得神经质、抑郁、焦虑和易被激怒,严重的会出现自杀倾向。从身体上来说,讨好型的人容易患上消化道的疾病,比如胃病,还容易得头疼和偏头疼。这些都是最常见的。
当我们感到自己的尊严和安全受到威胁时,讨好是最常见的一种反应。讨好者会对交往中的他人和情境予以充分的尊重,却不在意自己的感受。讨好他人,对所有的事情点头称是,等于我们漠视自己的价值感受,将自己的权利拱手让与他人。讨好会带来短暂的安全,长期以往,却引发一系列的负面反应。
讨好型的人会因为长期的压抑和委屈而瞬间爆发,他们的心理是这样的:我都做了这种让步了,我都这样委屈自己了,你还想怎样?还让不让人活了?所以讨好型的人会一下子变成指责型的人进入歇斯底里的状态。但是爆发过后,他们又会陷进恐惧里,“我做了什么?我为什么不控制一下自己?他生气了怎么办?这件事怎么收场?”因为不敢面对冲突,讨好型的人又会恢复讨好的状态,如此恶性循环。
讨好型的人发展到最后往往表现出一种心灰意冷,他们会试图远离对自己产生压力的人,还有一些人试图转变成超理智的人或打岔型的人来逃避这种不对等的关系。

2.指责型
占人群30%。
指责型的人在认知里只有自己和环境,没有他人。指责型的人在语言上表现出一种否定的倾向。口头禅是“都是你的错”、“你到底在搞什么?”、“怎么回事?”“你从来都没做对过”、“要是我….根本就不会这样….”、“我完全没有错”。在行为上,他们表现出一种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独断专行的指责姿态,他对别人是评判或命令式的,爱吹毛求疵,爱挑毛病找麻烦,如果对方不配合,他就会用一种发脾气的暴虐或愤怒的态度给你施加压力,进行恐吓,直到逼你就范。他的身体姿势是僵直的,肌肉紧张的。
指责型的人潜意识的内心独白是这样的:我是孤立而且不成功的,只有让别人听我的,我才是有价值的。我必须建立一种权威让他人害怕我,从而我可以控制住别人。指责型的人永远陷进对失去控制的焦虑之中,他把焦点放在对别人的期待上,然而他对别人从内心深处是不信任的,不满的。他总是感到别人达不到他的要求和期盼,而陷入一种挫折和愤怒中。他还习惯于试图表明不是自己的过错,让自己远离压力的威胁。
指责型的的人的情绪反应和感受是:我很孤单,我感到受挫,对外界不满,不信任,害怕失去控制。因此他们特别容易愤怒,易激惹,易对抗,爱报复,容易引发暴力行为,严重的会引发偏执和反社会行为。在身体上,他们容易肌肉紧张,腰酸背痛,容易患高血压等循环系统疾病,也容易出事故。
责备是一种和讨好截然相反的姿态,责备意味着藐视他人,认为只有自己的感受和情境是应该考虑的,别人的感受无关紧要。责备姿态的背后反映了这样一种心理潜规则:即我们应该维护自己的权利,不接受来自任何人的麻烦或侮辱,我们绝不可以表现的软弱。为了保护我们自己,我们必须不断找借口来指责贬低他人或是环境,只有这样才是安全的。

3.超理智型
人数较少,15% 。
超理智型的人压抑自己的感觉,逃避真实的感受。在他的认知里,只有情境,而没有自己和他人。
在语言上,他们总是客观的、引述规条和抽象的想法,使用冗长的解释、复杂的术语,避开个人的或情绪上的话题,很少涉及与人有关的感受,常说:“人一定是要讲逻辑的”, “一切都应该是有科学依据的” ,“人需要冷静”。经常提到准则和所谓“正确的事物。在行为上,他们显得僵硬刻板,一本正经,讲起话来头头是道,但是有一种不带人性的客观,看起来冷淡,严肃,带着一种高人一等的神情,喜欢提建议,喜欢操纵一些事情,固执,不愿变更,不灵敏,过分老成显得无聊。
超理智型的内心独白是这样的:我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一个人必须有理智,我不能表现任何感受。不论代价,人一定要保持冷静、沉着、决不慌乱。他逃避现实的任何感受,其实也是在回避因压力所产生的困扰和痛苦。-
超理智看似很强,但是内心是脆弱的,他不允许自己犯错,不允许自己表现出任何愚蠢,和世界隔了厚厚的一道墙,经常感到空虚和隔绝。所以超理智型的人经常有强迫心理,表现为没有朋友,社交退缩,自闭症,经常受内分泌疾病和癌症的困扰。
超理智的姿态的显著特征就是保持一种非人性的超理智,缺乏同理心,他既不关注自己的感受,也不关注对方的感受。往往只关注情境,而情境也通常仅限于单调的数据或者逻辑水平。超理智的背后反映的是这样一种心理:即成熟意味着隐藏自己的感受。不去碰触,不去抒发,不去审视需求和感受,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尊敬。轻易的暴露情绪是危险的。

4.打岔型
更少,占人群 0.5%。
打岔型的人既不关注自己,也不关注他人和环境。他们避重就轻,习惯闪躲,避开个人的或情绪上的话题、常常在对话中离题千里,讲笑话、东扯西扯,漫无主题,词不达意,随心所欲,抓不住重点,通过改变话题来分散注意力,经常说”我自己也搞不清。在行为上,他们经常心不在焉,满不在乎,身体不停乱动。
打岔型的人的内心独白是:"没有人当真在意。" "这里根本没有我说话的地方。"-他们渴望引起别人的注意,又害怕面对压力,不愿意真正面对什么,他刻意让别人在与自己的交往时分散注意力,也减轻自己对压力的关注,想让压力因素与自己保持距离。他们一般感到低自我价值,渺小,不成功,缺乏控制,不被在乎,没有归属感。心理上容易迷茫和忧郁,还容易造成学习上的无能。在身体上,他们容易患神经系统症状、晕眩,恶心等。
注意以上这四种沟通方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个人可以在领导面前是讨好型的沟通,在家人面前却是指责型的沟通。在老公面前是讨好型的沟通,在孩子面前却是指责型的沟通。同样,一个人也可能一开始是讨好型的,但是当这种模式让他痛苦到不能忍受时,为了逃避,他会选择变成一种超理智型或打岔型的。
使用以上四种回应方式中任何一种都表明个体的低自我价值感或低自尊。这些交流方式又被家庭中的权威和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态度所强化。

别影响别人,为了自己而向别人提出要求是自私的。---强化了讨好的做法。
不要让任何人影响你,不要做懦弱的家伙。---强化了指责的做法
别这么愚蠢,你很聪明不会犯错的。----强化了超理智的做法。
别太认真,纵情快乐吧,谁会在意呢。----强化了打岔的做法。
讨好者的回应换起内疚,因此 如果我唤起你的内疚,你可能会宽恕我。
指责者的回应会让人产生忧虑,如果我让你忧虑,那你可能会听从我。
超理智者的回应使人产生嫉妒,如果我使你嫉妒,你可能会支持我。
打岔者的回应使人想开玩笑,如果我让你想开玩笑,你可能会容忍我。
不一致的沟通姿态的危害:
一个自我价值低落的人会很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任何人只要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或行为,他们都觉得此人对他充满敌意,否定他的价值。他们害怕犯错误,不敢创新,只希望墨守成规,因为只有这样才让他们感到安全,这样就不会有任何人反对他们了。他们总是觉得自己会受骗,会被人羞辱鄙视。正是这样他们把自己推向了受害者的深渊。

以上四种典型的“不一致”沟通的问题在于,我们都在掩饰、压抑或扭曲自己的情感,不愿担露自己的感受,而是用自以为高明的办法去掩饰它。例如,当一个做了一件让你愤怒的事,你无法直接说“你这种做法让我感到愤怒”,却要转成一个指责者说:“你怎么什么事都做不好。”

这种不一致的沟通让人很压抑,长期下来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疾病,头痛、胃溃疡...因为许多人已经如此习惯于不一致的沟通,以致于他们甚至察觉不到有任何问题,例如一个超理智者认为自己就是“毫无情感”的,甚至以此自豪。

恋爱过的人可能都有过“爱屋及乌”的想法,我们装作喜欢实际上不喜欢的歌手,只为了博取对方的欢心。然而这只是一时和表层的,激情之后的不久就会露出“庐山真面目”,让对方感受到“你变了”或者“原来你还在那里”。不一致的沟通事实上伤害了我们和别人建立情感连结的能力,我们试图掩盖真相,我们装作对不喜欢的事情若无其事,将情绪累积在心中,然而不幸的是,这种累积迟早会爆发。

5、一致型
一致型 4.5%。
一致性的人重视自我、他人和情境,具有高自尊,内在和谐。语言上带有感受、思维,可以表达自己的期待、愿望、喜欢或不喜欢,他是开放的,愿意聆听别人,相互分享。他尊重自己、他人,也能顾及到环境。 他认可压力的存在,正视自己处于压力之中,承担起自己在压力中的责任,为有效地应对压力而作出努力。-
言语:尊重现实、尊重自己、尊重别人。-
情绪:稳定、乐观、开朗、自信-
行为:接纳压力和困难、应对投入、顾全大局、乐于助人。-
内心感受:虽有时惶恐,但仍充满勇气和信心,有坚强的毅力,当时和事后心灵充满了坦然和安稳。-
心理反应:合情合理、、心平气和、泰然处之。-
躯体反应:全身放松、精神抖擞、健康、充满活力。

在表里一致的沟通模式中,自我(的感受)、他人(的感受)和情景(的要求)全部得到了应有的关注和尊重。它是一种对自我独特性的欣赏,是对个性的主张;具有乐于相信自己和他人的意愿;愿意承担风险,勇于承担责任;能够利用自身具有的内部和外部资源;能对亲密关系保持开放的态度;拥有能够成为真实的自己并接纳他人的自由;爱自己也爱他人;面对改变,具有开放和灵活的态度。  
因此,选择表里一致的沟通时,我们想到的不是苛求胜利,不是去控制他人或者情景,也没有忽视自我、而是意味着我们选择成为真实的自己,但同时也注意兼顾好他人的需要、感受和情景的要求、限制,选择与他人进行接触、沟通和联结。也就是说,我们是站在一个既考虑自己,又关心他人,同时充分意识到当前情景的角度上,对所面临的问题作出反应。
表现出来就是:我们的语言反映的是现实,体现出对于感受的觉察,语言与身体姿势、语调以及内心感受是相匹配的,即与情感一致,语言和情感的表达是流动的、随机应变的;内心的体验是和谐、平衡和高自尊的。  
需要说明的是:采用表里一致的沟通模式并不意味着我们一直开心快乐、没有烦恼,也不意味着我们会在任何的情景中都会表现得礼貌得体,而是顺应自然,根据不同的对象、情景和时间段的情况,采用灵活机动的应变方式,作出最优化的反应和应对。   以表里一致的方式反应只不过是一种选择,而不是必须刻板遵守的规则。如果我们愿意在意识水平上做出这种选择,就需要我们充分地觉察、了解和接纳自我、他人和情景,并为自己负责。



   如何改变?
其实每种姿态都有各自有利的一面:指责姿态的人很自信;讨好姿态的人很善良;超理智的人理性强;打岔的人很灵活。所以,要改变它们,并不需要全盘否定,而需要针对每种姿态加一些东西。


要想做到沟通的一致,首先做到自己的身心一致,内外在一致。

 此前说过,当我们在和应对外面的世界,在和别人沟通的时候,因为触动了我们在最早的关系模式中固化了、并可能已经沉入潜意识的情感、情绪,比如恐惧、不安全、不被认可、不被重视、破坏了关系等等,我们的身体不假思索地选择了我们熟悉的防卫方式来保护我们自己,所以我们采用了指责、讨好、讲道理、打岔(有时逃避)这些不一致的沟通方式。
我们必须要从我防卫到自我觉察,我们才有可能开放自己,开放所有的感官,自由地听、看、感、想、说,我们带着高的自我价值,能够活在当下,直接表达我们的想法,情绪和感受,表达我们的期待,同时带着好奇和同理心关心对方的内心世界,自己和他人的能量才可以自由的流动。

1.觉察自己、他人和情境

2.当与他人接触时,全神贯注

3.觉察自己和他人的身体讯息,呼吸、肌肉、表情等等

4.觉察他们的防卫

 比如习惯于指责的朋友,在原先的模式中只关注自己,那么尝试着放下“自己指责的手指”,平息呼吸,用好奇和关心看看和你沟通的人有什么样的观点、感受和期望。然后用一致的方式反馈给对方,通过不断的练习你会慢慢学会一致性的沟通。对于指责的方式来说最重要的是练习关注、了解他人。


  再看习惯讨好的朋友,关键是不要急着取悦他人,而是首先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感受,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拿出勇气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我们往往发现习惯讨好的朋友当尝试和自己的感受接触,他们已经感觉呼吸急促,浑身颤抖;更别说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好像积压多年的火山突然间快要爆发。还未开口,已被强烈的情绪感受淹没……因为多少年来他们从来觉得自己是不重要的,而压抑忽略自己的感受。所以对于讨好的沟通方式关键是觉察和表达自己的感受。虽然可能是困难的,可以从简单和信任的对象开始练习。


 而超理智的方式呢,需要先后练习关注自己、关注别人的感受。这也相当不容易,因为超理智是那么聪明,他们一不留神又开始讲道理,或罗列一大堆的数据、信息。首先需要练习的是和自己的接触,再练习如何关注到别人的感受。超理智,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一直用脑袋,要多多用心,多用其他的感官,去听,去看,去感觉。


 最困难的是打岔的方式,因为习惯了“活在别处”,这样回避了很多痛苦和不愉快。要做到关注情境、自己、他人是何等不易,我的建议是从关注情境开始,学会观察所在的情境,也就是环境、气氛,当学会活在当下,才可能进入合自己接触,和他人联结。所以对于打岔最重要的是“活在当下”。
一些误解:
常常听到这样的误解:一致性沟通,就是有什么感觉就说什么,“我很生气”,“我很烦”。不是不可以说,而是在什么状态下说,用发泄的方式说,还是用平和的方式说。

此处,“5A心灵之旅”会很有帮助,5A包括:觉察aware,承认admit,接受accept,行动(改变)action,欣赏和感谢

具体运用:我们首先觉察到自己的身体反应和情绪的变化,并且承担起对自己情绪的责任,而不归咎于别人,我们为自己的情绪、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事情负责,;然后接纳自己会紧张、会生气、会恐惧,并且看看可以做些什么让自己的身体舒服些、情绪平缓些,最终欣赏自己的所做的这一切。

完成了这个过程,就算做到第一层的一致性了。此时,也许才能不带抱怨的、真诚一致的表达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