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众号
学院 萨提亚文汇 BETTER ENGLISH BOOK
贝曼:不要用指责表达爱!
2024-04-12

微信图片_20240412110117.png

记者:很多父母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

“萨提亚模式”可以怎样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父母?

贝曼:亲子教育不是一种特权,

很多家长容易忽略这点。


——贝曼现场跟记者互动:

第一种:他一边说“我爱你”一边指责;

第二种:一味指责;

第三种:两只手拉着孩子的手由衷地说我爱你!

然后问对方的感受。

第一种孩子想指责回去;

第二种孩子很难过;

第三种孩子很开心。


孩子在家里常常呈现一种矛盾和冲突的状态,

作为一个孩子,

他是父母爱的中心、爱的重心所在,

他无比重要,简直太重要了。

但作为未成年幼童,

父母又把他放置在一个跟自己不平等不被重视的位置,

譬如父母常常说:

没你什么事,小孩子一边儿去;

这是大人的事,跟你没关系等。

小孩子的角色忽而天上忽而地下,

他的内在开始发生冲突。


这种内在的冲突时而让他唯我独尊,

时而让他充满无价值感和低自我价值。

看一看他会怎么样:

要么压抑抑郁,当他不能表达。

或者冲动地表达,剧烈地反叛。

到了青春期,他可能就不上学了,

要么他真的不想上学;

要么他喜欢可是为了反叛不上学。

再或者早恋、网瘾等等——

让自己失去可以很好向前走的路径……


01

父母与孩子“价值平等”


孩子在家庭里的地位忽高忽低,

角色忽边缘忽中心——

这是因为他们和父母之间价值不平等,

我们不要求角色平等,

可是价值要平等。

价值平等是指我接纳你,你接纳我。

虽然我们角色不同,

你是妈妈,我是孩子。

可是不代表你地位比我高,价值比我大。


记者:怎么平等?

贝曼:接纳。

我接纳你这个人,

而不是喜欢你做的

(你做了我不认可的事情,

我也要接纳你是我生命层面最爱的那个孩子),

我们因此建立了一个关系。

父母要关注孩子的内在,

随时为孩子补充心理营养。

不要鼓励当第一,

“当第一”的信念会产生很多问题。


记者:可是家长就是不管,

就是想让孩子当第一呢?

贝曼:那就看看你这个“第一”的驱迫令会产生什么后果吧!

已经有那么多因为“退为第二”自杀了!

因为到了名校有了更多对手受不了抑郁了!跳楼了!

压力太大,自杀率、网瘾率、暴力发生率都在增加。

所以父母真正要做的是接纳。

不管孩子是什么样的,

也不管我喜不喜欢,我都要接纳,

接纳我的孩子是这个样子。

就像天下雨了我不开心,

可是我接纳一样。


父母接纳的品质提升了,

孩子自然就好了,

因为他感受到了无条件的爱。

反之他只是听到了你过高的期望,

而错过了你的关心,

感受不到你的爱,

虽然你以为你爱,

可是他已经绝了望。

一个绝了望的孩子又会怎样呢?

这些还不足够吗?


02

让独生子女从小有“社交”


记者:贝曼老师认为独生子女的教育有什么特别要重视的?

贝曼(笑):我在中国濡染多年,

对此现象印象深刻。

独生子女这个群体,

每个孩子都自认特别,

自觉独一无二,

不知道分享,不会社交,自私。

只知道“我我我”,

不知道怎么跟人相处,

不会与人合作,这非常危险。

到青少年期,变得很叛逆。

去学校,不知道怎么建立人际关系……

你也第一,我也老大,

到了一起要么争吵,要么冲突。


学校可以帮孩子们学会分享、合作。

一般来说一个家庭如果有两三个孩子他们会自然习得轮换、轮流、分享、等待、包容。

一个孩子在家庭总是获得所有注意、重视,

被聚焦——那么在学校这个团体中,

老师更要协助他们克服这个影响。

所以我很希望可以培训老师,

让他们找到一个方法。

如何让他们学会分享而非自私,

“我我我”地以自我中心。


父母也可以为孩子提供团队伙伴,

让他们独立地在一起,

让相似年龄的他们在平等的基础上享受他们的在一起——

玩、相处、配合、争执、消融!

父母如果愿意可以做很多,

周末和假期不要只是带你自己的孩子出去玩,

要和其他的父母和其他的孩子们一起出去玩。

让孩子们从小就有社交能力,

是从小就有社交的人。


03

协助孩子不做家长帮凶


记者:您关注过中国的幼教吗?

贝曼:我的理解是在中国,

孩子很小家长就推动着他们去学东西,

很小很小就开始学,

没有足够的时间用于玩耍。

我的兴趣就是想培养这样一些老师,

这些老师不会联合家长一起逼着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学知识性的东西。

让他们通过学习,成为内在很和谐,

更成熟更有关爱的老师,

可以充分接纳以及鼓舞到孩子。

要是可以有一个途径培养这样的幼教人员就好了。


一个内在没有冲突、充满和谐的老师,

在面对孩子时自然会把孩子当做一个人,

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

学会对他们更有爱心,

不指责、不掌控、不评判。

以孩子需要的方式来爱他,

给孩子机会成长。



04

健康离婚愉快分手


记者:有关单亲家庭的问题?

贝曼:如果父母不能有一个幸福的婚姻,

可以选择健康的离婚和愉快的分手。

或者也不一定要很开心,要很友善。

你仍然是孩子的母亲,

我仍然是孩子的父亲,

我们需要彼此之间友善对待。

通常离婚还会继续争吵,

并且每个父母都要求孩子站在自己的阵营里来,这很危险。

孩子本来既要爸爸又要妈妈,

现在却要被迫作出极不人道的选择。

为了孩子,

我们两个不用彼此喜欢,

彼此友善就好了。

你不再是我的妻子,

可是你依然是我孩子最好的母亲。

你不再是我的丈夫,

可是你依然是我孩子最好的父亲。


很多的单亲父母,

耗费了太多能量在彼此指责、彼此怨愤上,

在受伤、委屈、愤怒、消耗的恶性循环中。

孩子在这个里面承受了大量的恐惧,

要么压抑、要么反叛。


05

父爱陪伴缺席不得


记者:有关中国父亲?

贝曼:我也有了解到在中国很多父亲比较聚焦外界,

对家庭和孩子缺乏关注。

父亲的角色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父亲不参与到对孩子的教养过程中对孩子的心理是有负向影响的。

因为一个家庭中父母儿女是共同组成的一个团队啊。

如果任何时候都是妈妈在照顾,

孩子内在会有一个感受——

爸爸一点都不在乎我,

爸爸根本不在乎我,

他会觉得很无助。


并且他在这中间学到的是爸爸习惯缺席,

妈妈习惯抱怨,

很容易继承不健康的模式。

爸爸要去爱孩子,陪孩子玩,

对孩子再有些兴趣,

不一定要很大量的时间。

只需要:嗨,儿子!

今天怎么样?

有玩得很开心么?

接下来想做点什么?

我们一起怎么样……

和我们的孩子“在”一起。


最后贝曼问:

你和孩子一起度过的时间是怎么样的?

有没想过当你们在一起,

你不一定要忙于为他做什么事情,

而只是作为父亲或母亲存在,

作为爱他的人而存在。

只是用心和他在一起,和他连接。

很多家长不知道什么是“在”。

以为在孩子身边就是“在”了,

不,除非你身体“在”的时候脑子也没有跑到外面,

没有想你的下一个单子和下一个企划。

而只是感受和那个孩子在一起的亲密和愉悦。


还有那个爱,是无条件的爱!

不是因为你第一,

不是因为你听话,

只是因为你是你!

因为你是你,我爱着你!

去跟孩子度过一些自由的时间,

让孩子不会体验到我们做父母的只是忙于事业。

让孩子体验到我们的“在”,我们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