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众号
学院 萨提亚文汇 BETTER ENGLISH BOOK
关系依附理论:你的安全感,从孩童时期开始形成
2023-12-18

微信图片_20231218173244.png

婴幼儿时期的照顾,对小孩往后的成长、亲子关系的影响多深远?那我们又应该如何和孩子互动,给他安全感?

各位爸爸妈妈,你们听过「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吗?

在谈论亲子关系、婴幼儿发展时,它是绝对不会缺席的。

有趣的是,近几年来,一般大众也渐渐会讲到「依附」,而且多半是拜「亲密关系」所赐。许多人在亲密关系中常常经验到强烈的不安全感,不断难以克制地做出让伴侣头痛(也让自己恨透)的举动,反复在爱中受苦。

正巧,这个理论非常能解释「没安全感」,许多相关书籍、网络信息都会提及。也因此,从不少想要改善伴侣关系的人口中,我开始听到「依附」两字。

不过话说回来,我认为最需要认识「依附」,也最能从认识「依附」获得益处的,应该是爸妈。因为,在养儿育女这项既甜蜜、又充满各种艰辛挑战的任务中,如果对「依附」有多一些认识,身为家长就比较容易明白,自己为何身怀重任,却也会是孩子一生最棒的礼物。

什么是「亲子依附关系」?

「依附」的概念,最初是由英国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比(John Bowlby)提出的。简单来说,「依附理论」讲的是婴幼儿由于无法独自生存,而演化出需依附于照顾者的反应,尤其是情绪上的依附。

我个人习惯从「依赖」、「攀附」的画面来理解「依附」,那是一种一个人像是「靠着」、「搂抓着」、甚至是「黏着」另一个人的意象。若回到理论本身,当孩子「依附」照顾者时,会有四大特点:

  • 想与照顾者保持靠近(Proximity Maintenance)。
  • 遭遇危险时,把照顾者当安全避风港(Safe Haven),寻求保护。
  • 安全时,把照顾者当安全基地(Secure Base;通常译为「安全堡垒」),自在向外探索。
  • 与照顾者分离时,显露不安(Separation Distress)。

一般而言,一开始孩子都会想要依附照顾者,这几乎有如生存本能。但在每个孩子与父母不同的背景条件下,依附不见得会如愿顺利,孩子不一定能经常稳定地靠近照顾者(保持靠近)、受到照顾者保护(安全避风港)、有照顾者在身边安然探索陌生事物(安全基地)。

由于这些早期依附顺利、不顺利的经验,渐渐地,孩子和主要照顾者会互动出一套依附关系,并慢慢成形。这些早年依附经验,其实会影响孩子是否经常处于危险、孤单的情境之中,而这正是个体「安全感」的来源。

孩子若常能在照顾者身边、危险时有照顾者提供保护、探索陌生事物时有照顾者在背后当靠山,可想而知,心里比较容易感到安全、也比较容易觉得环境不那么具有威胁;反之,孩子就容易暴露在不安全感当中,觉得环境危险重重。

安全感(依附风格)会代代相传

更有甚者,这些依附的互动经验,也会影响孩子看待自己和照顾者的方式。

当依附行为不顺利,孩子有可能觉得自己是不可爱、不被爱的,照顾者是不可靠的。这些感觉都倾向持续在人生中延续,其中对早年照顾者不信任的感觉,开始在日后影响到孩子对他人的印象,最直接也最明显的,就是影响亲密关系伴侣关系。

亦有研究指出,这也影响了一个人与下一代的互动,让依附关系代代相传。

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日后有很大比例会成为没有安全感的大人、不知怎么当一个让孩子感到安全的父母。

成为孩子的「安全避风港」和「安全基地」,是给孩子最棒的礼物

孩子会从与爸妈的互动中,初步形成延续一生的人我概念与世界观。我无意把这件事说得很困难,让爸爸妈妈们望之却步;不过,它确实也不简单。

父母在孩子出生至 1 岁的手忙脚乱阶段,对于孩子的种种需求,除了要「身在」,也需要「心在」(「心」是你能正确解读孩子需求的最佳工具!),成为可以让孩子「靠着」、「依附」的安全港湾与基地。

渐渐地,孩子就会在心理上发展一种素质,即便你不是真的在他身边,遭遇困难时可以相信有个安全之处,能返回静养、调节;面对未知,也可以彷如背后有个靠山,放心启航。

爸爸妈妈,你也需要安全感

爸爸妈妈在面对有时像个小炸弹的孩子,其实自己也备受挑战(有如遭遇威胁),很需要「安全感」!

在你的身边、或在你的心里,有资源让你觉得被保护吗?你觉得有个靠山,可以让你安心、安然面对未知的挑战吗?这个时候,你我难免会开始「清算」身边的队友一番。可是复杂的是,有时候,这与你身边的队友没那么相关,而是你心里的队友在发挥作用。

是的没错,我指的,就是爸爸妈妈自己的「依附关系」。

不简单吧?但,这确实是影响深远的事。

所以,在开始这项大业之前,想想自己的「依附」关系吧。

文章转载自爱儿学,原文:「爸妈与孩子保持连结到底有多重要?」—亲子依附关系会深深影响孩子一生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