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众号
学院 萨提亚文汇 BETTER ENGLISH BOOK
情绪疾病,很有可能来自“失望性情感隔离”
2023-10-24

微信图片_20231024110523.png

在生活中,我发现很多人对父母的感情是这样的:

1.即使和父母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也没有话说,经常性也会有一种孤独感。
2.在外面碰到委屈也不会和父母说,对他们没有一点表达欲和分享欲。
大多数情况下,你表现地与父母不亲,一起没什么话可聊,发生任何事都想着自己解决,从不依靠父母。习惯于长时间不打电话不回家,有的给家里打电话就像完成任务一样很痛苦,接到父母的电话会感到紧张窒息抗拒,因为每次你知道电话内容都是翻来覆去那几句话。

为什么会这样呢?

最近在网上看了一个词“失望性情感隔离”,在心理学中,和自己爸妈不亲的,被叫做:失望性情感隔离,表现就是和父母没有亲人的感觉,不想沟通,也不想有任何情感上的牵挂。

微信图片_20231024112421.png

和父母理想的相处模式就是:各过各的。我们都有各自的生活,没事互不打扰,尽管父母这时候想要补偿你,你也不再需要了。

失望性情感隔离是指在某些重要的人际关系中,由于对方未能达到我们的期望,我们感到极度失望和沮丧,进而产生一种与对方隔离的情感状态。

这种情感状态可能会有许多表现,例如不愿与对方交流、回避对方、避免对方等。它可能会导致我们的心理疏远,甚至让我们彻底断绝与对方的联系。在长期失望的情况下,这样的情感隔离也可能会导致我们抑郁倾向,比如:焦虑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

这是一种心理上的隔离机制,本质就是:对于父母过于失望,因为早年间缺乏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很多情感诉求都没有得到回应,所以不再把父母当作情感依靠。
我们小时候没有这么多的名词,也没有这么多的心理探究,糊里糊涂就长大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家庭问题绝对不比现在少,但是社会没有刻意的去引导讨论,所以两代人之间大体总还能和平相处,现在感觉孩子怨恨父母的越来越多了。从好的一方面来说,现在的年轻人如果将来做父母,一定会做好一些,对孩子的伤害会小一些,但是这一代里又有多少人有强烈的养育孩子的愿望呢?现在越来越多人选择不婚不育这条路。很多事情都有两面性,有时候难得糊涂也许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其实,这是你给自己开启了心理上的防御机制。大概率是小时候,因为父母的冷漠,你不敢向他们提任何要求,你不敢像其他孩子一样在他们面前撒娇、哭闹,因为你知道,无论你怎样做都不会得到任何的在乎和安慰。他们关注的只有你的学习,好像只有好成绩才能得到他们的赞赏。
直到你长大了,离开家里,他们开始向你要一些回报,比如:时不时地回家看望他们,又或者是给予他们情感上的关怀。但实际上你不想和他们说一句话。他们所有自以为是的付出都是自我感动,在你成长的道路上从来没有真正的理解和支持、给予你温暖的陪伴。
他们要的只是用道德去绑架你服从。常年没有回应的情感诉求,让你已经对父母失望透顶,你不再把他们当成情感依靠。你很窒息,于是把自己的情感隔离起来。
这类人在成年后会有很多心理问题。比如:自卑、敏感、缺乏安全感、太容易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从而形成讨好型人格。
但是,我想说的是,这并不是你的问题。你需要做的是,不要过度反应,认真面对自己的失望感,并尝试从中梳理出导致失望的具体原因。
我们可以适当地调整对他人的期望,学会宽容和包容。这样可以避免长期失望持续存在,同时也有助于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

有心理学家说过:“你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性格特质,说明这样的选择可能在你的人生经历中已经是一种最优解,你要接纳过去的自己为了保护你而设下的防御机制。”

所以有时候你觉得不对劲、不舒服,往往真不是你错了,不要自责。你需要做的是,不要过度反应,据理力争但又有礼有节。同时,要慢慢发现,真实的寻常人们,是什么样子的。重新划好自己的边界,尽量不放弃美好,也不轻易引入豺狼。

与此同时,请记住:爱不来时,也不必去声讨、去恨。
无法忍受接近,那便远离。慢慢来,先爱上自己。
最后,如果你愿意拿回自己的力量,改善和家人之间的沟通,那一定是有方法的。个人的力量不够,还可以寻求心理辅导。如果你还足够幸运,父母愿意和你一起接受家庭系统辅导,那一定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