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众号
学院 萨提亚文汇 BETTER ENGLISH BOOK
《人生脚本》影响我们一生的12个禁止令(5-8)
2023-10-10
    




05

    


接下来我们说说第五种禁止令:不准健康。
 
如果一个人老是生病,表现得好像有疑病症一样。或者总是莫名其妙地就生病了,让身边的人不得不照顾自己。那他可能有“不准健康”的脚本。
 

这个脚本轻一点的表现是,在特别的时候生病,比如在每次临近考试的时候,或者在有压力的时候,就生病。
 
为什么会有人喜欢生病呢?因为生病了才能得到某些好处啊!
 
比如有一个孩子,爸爸妈妈平时都特别忙,没空陪伴和照顾他。偶然有一次,孩子生病了,爸爸妈妈就很内疚很紧张,专门请假在家陪他,还给他买好吃的、好玩的。孩子非常高兴。等孩子病好了,爸爸妈妈又去忙工作去了,孩子觉得有点失落。这可能就容易形成“不准健康”的脚本。因为爸爸妈妈用行为传达了一个信息:只有生病的人才值得被爱。
 
还有一种情况是,生病了就可以不去做那些不愿意做的事。
 
比如有的父母过于控制,比如每次吃饭,一定要孩子把他们盛的饭菜都吃完才行。有时,孩子只能用呕吐来对抗,因为孩子吐了,父母就心软了,可以不用再吃了。如果父母没有加以正确的引导,孩子也会决定用生病来逃避那些应该做的事,或者用生病来对抗父母的过度控制。
 
    

06


    

接下来我们说说第六种禁止令:不准有感觉。
 
什么叫“不准有感觉”呢?
 
有的人从来不哭,表现得很坚强,或者很冷漠,似乎这些人的脚本里有一个禁止信息是:不准有难过的感觉。
 
有的人从来不发怒,表现得很温和,或者很懦弱,似乎这些人的脚本里就有一个禁止信息是:不准表达愤怒的情绪。
 
有的人很少笑,表现得很冷静,或者很淡漠,他似乎就是有“不准快乐”的禁止信息。
 
有“不准有感觉”这种脚本的人,他的父母或许就是压抑自身感受的人,他们给孩子做出了榜样。
 
一般情况下,一个家庭会禁止某些特定的情绪,其他情绪是可以表现的。
 
比如有的家庭一家人都比较温和,似乎就是不准生气,不准表达愤怒;有的家庭一家人都比较淡漠,似乎就是不准难过,不准哭等等。
 
另外,在一些家庭中,“不准有感觉”意味着“不准有你自己的感觉”。
 
比如我们常听到,“有一种饿是你妈妈觉得你饿,有一种冷是你妈妈觉得你冷”。这其实都是在说:“不要感受你的感觉,要感受我的感觉”,“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如果孩子认同了“不准有感觉”的禁止信息,他会认为“表达情绪只是在浪费时间罢了”,或者觉得“我对什么事都没有感觉”,“我不知道自己的感觉是什么”。或者说“我绝不哭”,“我绝不生气,生气只会把事情搞砸”。
 
如果一个家庭里,常常不准表达特定的,甚至全部的感觉,这个家庭会是一个亲密的家庭吗?当然不会。

    

07


    


所以,接下来这第七个禁止信息,是与不准有感觉紧密相连的:不准亲密。
 
有的人,从小没什么真正的朋友;有的人,“母胎单身”几十年,连恋爱都没有谈过;有的人恋爱过几次,甚至几十次,或者结过好几次婚,但最终都是以分手告终,这些都是“不准亲密”的禁止脚本的表现。
 
有的男人,好像非常擅长亲密,是个所谓泡妞高手、把妹达人。但他从没跟一个女孩建立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也就是说他擅长的其实是勾引,是把女孩推倒,他并不知道如何跟人建立亲密关系。有的夫妻总是吵架,有的夫妻从不吵架,这些都可能是“不准亲密”的家庭脚本。
 
“不准亲密”的禁止脚本,其形成同样是父母的强化和儿童自身的决定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果父母就从来不亲密,总是吵架或冷战,甚至离婚了还不时发生冲突,相互诋毁和贬低,那么可能孩子也很难学会怎样与人亲密。
 

如果父母常常不在家,不怎么陪伴孩子;如果孩子一遍一遍地向父母伸出手臂,渴求拥抱,但父母总是不理自己;如果父母虐待孩子、戏弄孩子……
 
久而久之,孩子觉得自己是一个不被关注、不被爱的人,带着这样的信念,孩子长大以后,也会比较难以信任别人,跟他人亲密相处。
 
“不准亲密”的禁止脚本,常常是一种代际脚本,也就是说,一般都是在一个家族中世代传承下来。
 
在这个家族里,大家都不会相互倾诉自己的感受,也就是都不亲密。除非有一个成员,找了一个允许亲密的伴侣,或者通过心理咨询,给了自己亲密的允许,这个代际脚本,才会发生改变。
 
有时候,“不准亲密”的脚本是在面对创伤事件时,孩子自己的决定。
 
比如当比较小的孩子,遭遇到母亲或父亲突然死去时,无法理解父母消失的真实原因,就会产生类似的信念。
 
比如“如果我和一个人很亲密,他可能会死”,或者"我再也不相信,我需要人的时候,他会出现在我身边了"。——这都是不再与人亲密的早期决定。

    

08


    

接下来我们说说第八个禁止令,和不准亲密有点相似的,叫不准有归属。
 
归属感,是与一个团体的亲密关系问题,是对一个团体、一个家族、一个地域,或者一个文化的认同。
 
有“不准有归属”这种脚本的人,他或者比较“独”,“独立”的“独”,好像不喜欢与人社交。
 
或者他与人交往的方式,常常是一对一的,他不会、不习惯或不喜欢跟一个团体相处,只要是身处团体当中,他就觉得不自在。
 
有些没有归属感的脚本,表现得比较轻微,比如问你的籍贯时,你说不清自己是哪里人。


那么,“不准有归属感”的禁止信息是怎么来的呢?
 
有些孩子从小经常搬家,总是换学校,他们长大了就可能没什么归属感。
 
这可能是父母的工作,要求不断变换居住地点,当孩子跟一个学校的同学成为朋友时,没过多久就不得不换一所学校,又要面对痛苦的分离。久而久之,孩子或者保留了一两个笔友,或者一个朋友都不交了。这就无意识造成了孩子没有归属感。
 
有的家长,总是说自己的孩子和“和其他孩子不一样”,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样。
 
还有些孩子,天生就觉得自己跟其他人不同,这也会形成“不准有归属”的脚本。
 
有时,一个家里,有几个成员关系特别近,有一个成员觉得被排斥,觉得自己好像不是这家的人,这样就会同时产生不准亲密和不准有归属的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