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ream
“一切都是童年的错,一切都是父母的错。”
近些年来,有个很热的词叫作“原生家庭”,它指的是从童年开始成长的家庭,是相对于成年后自己组成的核心家庭而言的。
大概意思是说,原生家庭中的成员对我们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什么样的家庭出生、成长,直接影响着我们成年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从而决定我们的人生。
很多人知道这个词后,如获至宝:
因为我父亲脾气暴躁,导致我现在也很暴躁,所以总是和同事处不好,不够理智,不会控制情绪;
成年后事业没有起色,都是因为父母对我管教太严,让我失去了创造力,做事情畏手畏脚;
感情上出了问题,婚姻一团乱麻,都是父母从前没有做好榜样,因为这些我才不能好好的过日子;
我没有办法变得更好,因为一切不顺利,都是原生家庭的造成的!
越来越多这样的观点在网络中流传:“父母皆祸害”,“一个人的家庭就是一个人的宿命!”
彷佛原生家庭就是每个人无法摆脱的梦魇,影响自我实现的魔鬼。好像成年后所有面临的问题,性格能力、事业发展、感情归属,但凡经历挫折坎坷,都能怪罪到原生家庭头上。
然而,原生家庭真得有影响人生走向的巨大能量吗?
也许下面这个男孩的故事,能够让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原生家庭」所对我们的影响。
20世纪初,美国一个犹太移民家庭,塞缪尔和罗斯夫妇在1908年4月1日,生下了一个小男孩,他们给他取名为亚伯拉罕。之后他们又生了3个男孩3个女孩。
他的父亲塞缪尔出于对婚姻和妻子的失望,经常在家以外的地方消磨时光,以避免在孩子们面和妻子发生冲突。
那个年代就像目前很多家庭一样,夫妻的婚姻名存实亡,但是为了孩子,凑合在一起。更多时候,在这个家庭里,父亲是缺席的。
然而糟糕的婚姻状态,对宗教的痴迷,又让他的母亲陷入可怕的情绪漩涡,作为家庭的主导者,她经常为了一些小小的过失就常常斥责她的孩子们:“上帝将严厉的惩罚你!”,而那些小事仅仅是她不喜欢做的事情。
小亚伯拉罕儿时顽皮,爱爬窗户,母亲便威胁他说:“你要是从窗户里爬出去,你就不会再长高了!”
为了达到管教和发泄情绪的目的,他的母亲甚至会做出一些极端的举动:
小亚伯心疼被丢弃的小猫,偷偷把它们带回家里的地下室喂养,母亲发现小猫后勃然大怒。
她当着吓呆了的小亚伯的面,把小猫拧起来,把小猫的头向着地下室猛撞,直到撞死。
小亚伯十分喜欢音乐,一次他在旧货店淘到了一些十分喜爱的唱片,正放在卧室的地板上仔细观赏时,母亲走进来斥责他收起来。
而沉迷于唱片的小亚伯忽略了母亲的警告,他仅仅离开了房间几分钟,再次回来时,就发现母亲一边使劲的踩踏着这些唱片,一边愤怒的喊叫“我告诉你什么了!”,直到把它们全部踩碎,才带着心满意足的表情离开了房间。
这些事情,常常在小亚伯的童年里上演着。
在他的记忆里,母亲一直是自私、吝啬、暴虐的存在。她甚至给冰箱的门上锁,只有当她想给自己弄东西吃的时候打开冰箱,允许孩子们吃一点零食。
亚伯成年后,曾这样评价自己的童年生活:
”我是一个极不快乐的孩子......我的家庭是一个令人痛苦的家庭,我的母亲是一个可怕的人......,我没有朋友,我是在图书馆和书籍中长大的。但是,奇怪的是,过着这样的童年生活,我居然没有患精神病。“
他对母亲的反感和憎恶贯彻了他的一生,偶尔在公开场合谈起母亲,也全是负面和仇视的言论,他没有原谅过他,甚至拒绝这样去理解她:她是自己成长环境以及不幸婚姻的牺牲品。
从十几岁离家后,在母亲的有生之年里,他只去探望过她几次,这一生,都未曾和母亲和解。
出生在这样毫无幸福可言的原生家庭,一辈子也没感受到母亲的爱,按照很多人原生家庭论调,亚伯的人生,应该从此废掉,他的性格应该变得阴郁、古怪,婚姻应该很不幸福才对。
然而,内心带着伤痕和痛楚的亚伯,用他一生的成就和家庭幸福证明了: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并不是一个人的宿命。
亚伯的全名叫做,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 (Abraham Harold Maslow)。
他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
也许你不认识他,但一定听说过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指出,每个人都有五种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这五种需求按层次逐渐递升,在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以后,就会去追寻高层次的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个人人格获得充分发展地理想境界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self actualization)就是人性本质的终极目的,也就是个人潜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在研究中,马斯洛发现真正达到自我实现的人,是安全、爱、自尊等都得到适当满足,自身也已经形成持久的价值观、意志力以及稳定的爱情关系,也能够明确自己要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
而在层次需求理论中没有任何一条提到,想要完成自我实现的前提,是要拥有一个”完美“的原生家庭。
马斯洛也身体力行的验证了这一点。
他成长为一位温和仁慈,广受人们敬佩的心理学家,与此同时,他和妻子生活的也非常幸福。
事实上,认真做事业的人,根本就不会害怕“原生家庭”。
心理学引出“原生家庭”一词的本意,是要帮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治愈自己,以及更加理解他人,是为了寻求解决途径,并非是为了作为不幸的承担者。
“错的不是我,是我的原生家庭”,仿佛是在说“错的不是我,是这个世界错了”。
我们可以选择把一切的归因于原生家庭,也可以选择正视自己的创伤,寻找途径去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虽然原生家庭塑造了我们的过去,但是却不能束缚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东野奎吾说“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是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面对同样一种环境,不同思维的人,接受的信息,形成的判断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原生家庭的影响是一回事,但自己如何让自己做得更好,又是另外一回事。
心理学家卡尔·兰塞姆·罗杰斯说:“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状态: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
人生就是不断突破和成长的过程,要知道,决定我们人生方向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我们的选择。
成长的宿命,就是超越你的原生家庭。
Reference:
爱德华·霍夫曼《马斯洛传:人的权力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