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众号
学院 萨提亚文汇 BETTER ENGLISH BOOK
知名心理专家林文采:别把孩子的“求救信号”,当成“不听话”!
2023-07-10

有了孩子之后,家中鸡飞狗跳是常事,当妈的蓬头垢面是常态。

当有一天,孩子回家看着妈妈说,你不是一个好妈妈。当妈妈的人,心碎了一地。

原本还在等着孩子对自己说一句,谢谢你。但是孩子却等着你对他说一句,对不起。这真是作为母亲最大的悲哀!

妈妈只有变身超人,才能养育好孩子?碰上育儿难题,只能怪、骂、吼?

但是,居然有人说:养孩子是不辛苦的,如果你很辛苦,那说明你养错了!拥有一段好的亲子关系,孩子是很滋养你的人生的。


如果很辛苦,说明方法错了


是谁这么说?

她,4个孩子的母亲;她,做了2万小时咨询;她,出了8本育儿书籍。她就是著名的萨提亚心理治疗师林文采博士。

林文采博士告诉你一个真相:育儿中的诸多问题,源自孩子缺乏心理营养!

缺乏生理营养,孩子身体会不健康;缺乏心理营养,孩子心灵会不健康。

心灵不健康的表现是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快乐”,甚至抑郁。


断裂的情感联结


根据研究显示,中国10~24岁青少年、青年抑郁障碍患病率自2005-2015年间显著增加,接近全球1.3%的患病率。《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中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家长不知道为什么小孩会得抑郁症#,一度是微博热搜话题。为什么现在“抑郁”的孩子那么多,而大量家长不知情?

既然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一定会在情绪上有预兆。而青春期甚至更小的孩子,还不是独当一面的年轻人, 也不是独自生活的老年人,正是向父母表达情绪和情感的年纪,这条路又是怎么被截断的?

 案例:

微信图片_20230710114300.png


(截图来自:三联生活周刊《被忽视的青少年抑郁:生病的孩子,首先有个生病的家》)


最开始,正常来说,孩子是会向父母求助的,但不幸的是,很多“求救信号”会被家长当做“不听话”的行为,家长很少去追究,这些自己不喜欢的行为背后,孩子的行为目的是什么,又是否包含孩子没有被满足的心理动机。相反,家长十分努力地想纠正这种行为。

这些家长觉得“不听话”的行为,很多属于心理学上的“偏差行为”


什么是偏差行为?


“偏差行为”,又称为越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指背离、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青少年偏差行为范围非常广泛。不给冰棍就发脾气打滚、不停说脏话、总是打比自己小的小孩、总是和家长唱反调,这些也可看做孩子的偏差行为。

大多数偏差行为,都是由不良的社会环节、教育方式和功能失调的家庭造成。

孩子的偏差行为,背后都有被满足的心理需求。常见目的比如:

● 引起注意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很多父母可能较少注意孩子的身心需求。孩子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便会做出一些偏差行为。此时,父母应该降低对这些行为的关注,及时鼓励和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

● 争取权力

如果父母喜欢干涉控制孩子的选择,或者时常表现出焦虑的情绪,孩子可能用顶嘴和拖延来反抗。父母不妨退出和孩子的对抗,同时让孩子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 伤害报复

这种情况下,亲子之间已经出现了很严重的信任危机。如果父母面对孩子的报复也选择了报复,最后只会是一场悲剧。这时首先要做的就是重新建立亲子鉴定信任关系,做好心理营养,不要再采取错误的表达方式。

● 自暴自弃

选择这个目的的孩子背后必然站着一对过度期待、过分要求的父母。若不能及时降低期待、耐心等待,发掘孩子的优势,让孩子获得成就感,那么孩子最终可能会陷入一个绝望的境地。

从1990年开始,从事心理辅导25年的林文采博士在马来西亚大量做个案,接触了很多家庭,也接触了很多“偏差行为”。最明显的情况是,集中精力改变孩子的行为最终都是失败的。

你处理了孩子的一个偏差行为,往往过了不久,第二个偏差行为又会出现。

同时,林文采博士认为,孩子有偏差行为是很奇怪的一件事。孩子肯定知道偏差行为只会给他们带来排斥和厌恶,为何还是有那么多孩子乐此不疲呢?

在做了超过一万个个案,帮助无数家庭和孩子建立关系后,林文采博士发现,孩子偏差行为背后,都藏着一句无法对父母说的心里话

我需要你们的爱!

所以根本之道是要改善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一旦孩子和他的“重要他人”的关系得到改善,这个孩子的行为就会渐渐好起来,孩子会变得更有朝气,更快乐,目标也更明确。


心理营养


林文采博士教父母给予孩子的,是被她称为“心理营养”的东西,这也是她在心理学界首次提出的概念。



微信图片_20230710114328.png

令人感到惊奇和兴奋的是:只要父母学会在生活中给予孩子“心理营养”,孩子就真的如同生命得到了滋养,屡试不爽。其中针对的各种偏差行为,包括了精神疾病、厌食症、不愿上课和自闭症等等。

养孩子披头散发一定是用错了方法!

举几个林文采博士的亲身事例。


 关于安全感:

曾经有家长问:快3岁的女孩,最近有话总是不直说。爸爸让她不高兴了,她就说:“刚才大灰狼干坏事了。”在外面,小朋友不小心碰到她,她也说:“刚才狗尾巴草蜇了我一下。”这正常吗?是不是因为安全感不够?


林文采博士:

正常!这么小的孩子能有多少安全感?本来就不够。

也有另外一种可能。孩子的直觉告诉她:当面评价别人是不好的。

不管怎样,当她这样说话时,我们给她示范正确的讲法就行了。比如

“哦,刚才是爸爸惹你不高兴了吧!”

“那个小朋友不小心碰到你了吗?”

让她知道,她是可以这样讲的,免得她养成习惯,总让别人猜,而别人是没什么兴趣的。不过,她要不要学着说,还是她自己的事,不要逼她。


 关于认同和榜样:

很多男孩的家长会因为儿子黏人、不够独立的举动,担心儿子不够男子气概


林文采博士:

其实孩子没有“男子气”这个概念,他也不需要有这个概念。如果你非要对孩子强调这些的话,只能说是强塞!

其实一个男孩子能不能有男孩子的样子,首先,这取决于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有没有被鼓励“做自己”。

如果在家里,他生气了可以表达,伤心了也可以表达,这种表达当然不是指打人之类,而是用比较恰当的方式,比如说出来、画出来……那么他就会把男性的角色发挥得很好。同样,如果一个女孩被允许表达自己,她也可以把女性的角色发挥得很好。

其次,一个儿子会不会长成一个有男子气概的人,还取决于他跟父亲的关系是否良好。只要父亲愿意跟他联结,愿意肯定他,即使这位父亲的性格本身非常温和,儿子也会变成男子汉。


亲爱的家长们,别再认为只要吃饱穿暖、有学上,就是家长给孩子的全部了。心灵的状态、灵魂的底色,决定了孩子从家庭带走的是一生的财富,还是包袱。

如果家长能够给予孩子心理营养,首先会让孩子拥有抑郁情绪免疫力,就算孩子感染了抑郁情绪,也能在恶化为抑郁症之前,给孩子更多接纳和力量。这是孩子的财富。

如果家长和孩子没有心理营养的传输,家庭关系反而会给孩子压力,结果就是家长看不到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家长对孩子的抑郁情绪毫不知情,对抑郁原因毫无头绪。这是孩子的包袱。

所有的偏差行为和失常情绪,背后一定有原因。

如果管教孩子管到披头散发,一定是用错了方法!

给孩子成长所需的心理营养,你会发现,原来头疼的各种育儿难题,都像一棵树上细分的枝丫,树根有了营养,枝丫也就自然新陈代谢,健康生长。

为了让更多家长学会如何在生活中给予孩子心理营养,在孩子长久宅家的这个特殊时期,我们重磅推荐林文采博士打造的课程《心理营养育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