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什么牛肉?你说前2天在好市多的牛肉吗?」我还在确认父亲说的和我想的是不是同一回事。
「对啊,在卖场那个牛肉,也才不到4千元,你就不让你妈买啊!你这儿子怎么做的?难得你从美国回来一趟,让你买个牛肉都不愿意,就这么小气啊?」父亲的语气愈来愈激动。
在我还没来得及反应时,父亲落下一句话:「你这儿子太不像话了!」说着便挂电话。我呆坐在原地,脑子里不断想着父亲说的:「你这儿子怎么做的?太不像话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当天从头到尾都没有阻拦后妈买牛肉啊!这是什么样的误会?突然一股气愤窜上心头,我心里觉得相当不值。每次回家都是我掏钱买单,上卖场采购家里的日用也从来不过问金钱,怎么可能为了区区3、4千元的牛肉就阻止后妈买。更何况,从头到尾我都在和父亲聊天,怎么会遭受这样的指控呢?
我呆在客厅半晌说不出话来。
人的观点是承袭长久以来的学习、经验、规范所形成的一种看法,这些看法很多时候就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基础。
从前文的故事来看,我认为父亲错怪了我,他的理解是错误的,我并非小气之人,这是我对父亲与自己的一种看法。同时,我认为做为孝顺的孩子,我回家一趟惹父亲不悦是不对的行为,这也是我对整件事的一个观点。
观点的来由有时很有趣,人们也很容易在这上面有着固着的看法,将自己綑绑在某个世界里跳脱不出来。也因此,观点很可能成为我们的规范、规条或框架。
3.自己对自己的期待
我希望父亲能理解我这个做儿子的,每次回家总希望全家和乐,对于金钱方面我不是吝啬之人。父亲则是希望我能善尽儿子的责任,让父母亲都高高兴兴的,透过我的一点贡献,让父母亲欢乐,感到欣慰。当然,我也希望自己能做到在经济上可以自由无虞,对待家人时不用太过顾虑金钱,对父亲母亲可以大胆给予,真心希望他们快乐。
这些都是在期待的层次会发生的欲求。很多时候,我们与人之间的沟通会在「期待」无法被满足时开始产生挫折,进而在应对上做出不妥当的行为、说出不适合的话语。
我们常常以为满足了期待就会心悦诚服,很多事情会迎刃而解。但实际上不然,有时候即便我们得到想要的,但心里仍然觉得空荡荡、感觉不踏实。物质上的满足通常不会带来心灵上的充实。
在渴望里,我们想要的是爱、被爱、被认可、被接纳、自由、安全、有价值、被关注、有安全感、独立等。这些想望都是每个人会追寻的目标,不会因为期待不同而有不同的渴望。
如果说渴望是每个人追寻的目标,那么自我这个层次就是支持一个人继续生存、向前迈进的核心动力。
如果比拟人的存在为体内有一把火在窜烧,当这把火变得微弱时,人的状态就会变得不稳定而且萎靡,一旦我们能连结渴望,就等于柴火不断往火种里添加新的动能,这把火自然会烧得又旺又结实。
因此,自我的区块基本上就是人的核心、生命力,也可以引申成灵性、精神、本质。当一个人的内在之火畅旺,他除了可以活得精彩、充实,更能为人类社群贡献心力。这把火就会从「超我」,变成一个「大我」。
简单来说,如果我能连结到自己渴望,感受到一份认同、关注与爱,我就会跨越了原本的期待、观点,让我的内在感受呈现扬升状态,回到应对姿态上,就可以变得更一致、和谐,当然与家人的关系就会更融洽。
了解了萨提亚冰山架构,我们就可以妥善运用这个框架来探索一个人的内在,透过提问的方式靠近一个人。
(来源:Dreamstime)
撰文者:李崇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