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众号
学院 萨提亚文汇 BETTER ENGLISH BOOK
用萨提亚模式,做自己的咨询师
2023-04-07

微信图片_20230407121843.png

不论你是爱好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还是以心理学为业,错过萨提亚模式,都是一种损失。尤其是心理咨询师,若能吸取各流派的精华,用以补足咨询方法上的不足,那真真是极好的。

在萨提亚模式中,有什么不可不说的?心灵咖啡网特此采访了首批国家CETTIC认证萨提亚咨询师丛扬洋,以飨读者。

丛扬洋简介

丛扬洋,笔名丛非从(博客)。萨提亚心理咨询师。先后师从John Banman、蔡敏莉、Anna Low、K.C Chen等学习萨提亚,是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硕士,心理学学士,7年学院派心理学生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IHNMA认证催眠师。

心=心灵咖啡网 丛=丛扬洋老师

做自己的咨询师,就是戴上咨询师的面具吗?非也!

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少人都会遇到人际方面的问题,当我们没有时间去分析别人心里在想什么的时候,就会用到直觉。听说萨提亚的咨询师在做咨询的时候,直觉很准,这时就会比较羡慕,一般人怎样做才能提高自己的直觉?

丛:其实,下班之后,咨询师也会卸下“分析”的面具。因为,去分析他人不但浪费时间,而且会很累。更会因为自己的分析而拉大了与他人间的距离,让人际关系趋向于冷漠化。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必因为羡慕咨询师的直觉,而把自己培养成所谓的“咨询师”,这通常没什么好处。

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人际上的问题时,其实每个人都有不错的直觉,因为我们产生直觉的方式,不是别的,正是通过爱。因为有爱,恋人之间更能“心有灵犀”感受到彼此,亲子间更能“母子连心”感受到彼此,因为他们是真的爱对方,真的去接纳对方,真的向对方敞开了自己,全身心把对方与自己融为一个整体。

如果想要做自己的咨询师,首先要做的,其实不是“分析”,不是判断,而是反思,你是否足够爱自己,足够接纳自己。

如果说非要有一个练习直觉的方法,那么,就是在不断增加自己的经验的同时,保持一颗开放的心。

其实增加经验的目的,也是同样是为了让自己更开放。接受到来自不同方向不同人群的冲击,可以让自己的心更开,更了解人。佛陀、觉悟者、高能量的咨询师具有非常敏锐的洞察力,其实就是心足够静,足够开放。

萨提亚模式真能帮到我们吗?先来解决个最简单也最复杂的情绪问题:

心:萨提亚模式是如何让情绪处理变得可能的?

丛:从理论基础说起,萨提亚的冰山隐喻模型就是一个很好的自我探索的工具,讲的是一个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如下图所示,行为是我们看到或听到的内容,是冰山之上可见,而我们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这些不可被看到或听到的,在冰山之下。其水平线是是否被感官感受到。

借助这个冰山隐喻,我们得以探索内心深处的心理过程,就像心里住着个咨询师一样。通过这种自我探索的过程,可以帮助人们看到自己内心更积极的东西,从而做出应对。

心:您作为萨提亚的咨询师,在自己失落难过的时候,你会用萨提亚模式来安慰自己么?如果会,是怎样的一个流程?如果不是,是怎样度过的?

丛:当我感到失落的时候,我会先去检查自己哪部分的渴望匮乏了。我对于爱、认可、价值等渴望,现在的满足状态是怎样的。我失落了,我就去感受我的匮乏,去看到自己的匮乏,而不必假装我很好。我感受到我的匮乏的时候,我想停一停,拥抱下自己。有时候我会默默流泪,感受那份哀伤。我会跟难过说,谢谢你,你让我看到我又在虐待我自己。

其次我去看看我的匮乏,我期待用一种怎样的方式来满足。我在对谁有期待,我希望别人怎么做我才能够感到满足。当我看到我的期待的时候,我决定换一种方式来应对期待。也许我想得到的再也得不到了,我想放下,想放过自己。如果还有可能,我想换一种方式去实现期待,而不再固着的用受害者的角色去应对期待。

然后去检查我的观点,我用了怎样一个规条来折磨自己,来要求他人和环境。如果我看到了我有一个非理性的观点,我就去转化他,然后再感谢自己,我又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圆润,又有一个执着的观点等待着我去修通。

这就是我走冰山的过程,我会先去走自己的冰山,然后从冰山上去改变。当我看到的时候,我就去放过自己,然后感激我自己。

萨提亚模式又称家庭联合治疗,可以如何用它来改善家庭内的问题?

心:首先,对于“怎样的家庭才是正常的、幸福的?”,萨提亚模式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丛:萨提亚描述过健康家庭的特征有这些:

1:所有家庭成员都接纳彼此在价值上是平等的。

2:注重彼此之间的信任、诚实及开放。

3:有一致沟通型式。

4:家庭成员间彼此互相支持。

5:家庭成员出共同分担责任。

6:家人相聚时有说有笑,兴味盈然。

7:重视家庭传统及仪式。

8:家庭成员间接纳彼此的差异,同时庆幸每个人拥有其独特性。

9:家庭成员间尊重彼此的隐私。

10:各种感受都被接纳与处理。

11:家庭成员都被鼓励去冒险,以及从错误中学习成长

心:当发现家庭成员间关系出现问题时(包括自己和家庭成员间关系出问题),如何看待,如何分析和思考,常用的处理方法有那些?

丛:家庭成员关系出现的问题,都是自己的渴望得不到满足而发展出的症状。他们渴望家庭成员能给与自己尊重、爱、认可和自由,但是得不到的时候,他们就会发展症状。比如当家长指责孩子的时候,通常在以爱的名义,强迫孩子认同自己的价值观。

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走冰山,自我觉察。萨提亚的冰山工具就教给人如何自我觉察。觉察自己的渴望的匮乏,需要哪个成员满足自己的哪个部分,自己在使用怎样的沟通姿态索取渴望。觉察自己的期待,自己对哪个成员有哪些期待,自己在用哪些方式应对这些期待。觉察自己的观点,自己在用怎样的价值观、观点、想法与其他成员有差异,自己在用怎样的方式去处理这些差异。觉察自己的感受有哪些,然后采用了压抑、发泄还是其他方式在处理感受。

觉察完后,就可以在冰山上选择一个层面开始改变。萨提亚在不同的应对姿态上,会采用冰山不同层次来改变。人们可以选择一个最容易改变的冰山层次来改变。例如改变自己的想法、期待或者应对渴望的方式。

第二种方式就是可以去一致性沟通。带着尊重、认可、接纳去和家庭成员去沟通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让家庭成员间的能量重新流动起来。

心:当发现一部分家庭成员很难被改变时,好比说,当父母老了,变成了“老顽固”的时候,作为一个成年子女,如何影响和改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丛:当家庭成员没有改变的需求的时候,子女要求“老顽固”们改变时,就是自己的一种助人情结了。子女把自己认为对的东西强加给老人,然后强迫老人按照自己认为对的东西来改变。

然而这是困难的,老人用了几十年的经验,已经不太可能再去改变,按照年轻人的思路去生活。相反,如果他们放弃了用了几十年的经验,反而会出现极度的不适。他们争吵也好,逃避也罢,他们用了几十年,并且活到了今天,说明这种方式是适合他们的。

子女们需要做的就是尊重他们的命运,尊重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我们不一样。我的父母也经常争吵,我曾经也很试图改变他们。但我后来就发现那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假如他们不吵了,他们就会不知道爱是什么了。

我写过《助人情结》一文,就详细说了这个事:子女们长大,为什么要固执的去改变父母,那不过是自己自以为是的需求罢了。

走出家庭后,一般的人际问题,萨提亚模式也能帮到我们吗?

心:怎样的沟通技巧能够避免产生争端,和和气气地达成一致,得出有价值的结果?

丛:首先这里有了一个前提假设:沟通就一定要达成一致。这是不必的,沟通可以努力达成一致,但也可以不达成。当沟通必须有一个固定的结果的时候,沟通就会成为了两个人过独木桥。其实沟通的结果完全可以是一个人带着一个观点来,然后每个人带着两个观点走。大家从彼此身上得到了学习。

争端的产生,无非是企图把自己的想法加给别人,或者最后只能留下一个想法。实际上世界是多彩的,同一个问题,完全可以有平等的不同视角。放下自己的视角并不代表自己没有了立场不被重视,接纳别人的立场也不代表否定了自己。

有了这样一个认识,才可能实现一致性沟通。

一致性沟通是带着尊重的。通常的沟通在“对事不对人”,但这是非常难做到的。当自己的观点被否定的时候,人们还是在所难免的感到自我被否定的失落。因此有效的沟通必然建立在肯定他人的“自我”的基础上,再讨论沟通的“内容”。因此这个意识就很重要:你比我们沟通的内容更重要。我先照顾你的感受,再照顾我们的沟通内容。

当人的价值感得到肯定和尊重的时候,他就不会那么执着的抱着他的观点了。通常人们都在把自己的观点等同成为了自我,而不愿意放下。

在此基础上,任何的沟通都是有效的、快速的。

心:怎样的沟通技巧能够快速、有效地处理争端,并引向更积极的局面?

丛:争端不仅可以被有效处理,还可能达到更积极的局面:通过争端让自己获得成长。可以有这几步:

  1. 区分:哪些是自己的观点,哪些是他人的观点;并觉察自己是否在把自己的观点加给他人。

2. 尊重,并认可他人的自我,并认可他人的观点。每个人只是立场不同,没有好与坏,大家只是不同。没有谁该放弃,谁该服从谁。

3. 向对方学习新的观点,新的视角。看看他的观点有没有我没有想到的,有没有新奇的视角。如果可以的话,赞美对方的不同视角。

4. 把自己认可的、新奇的整合进自己的观点,形成更丰富、更庞大的观点。

5. 感恩。感谢他丰富了你的世界,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把你的感谢告诉他。

心:在没有争端的时候,怎样才能与人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关系?

丛:恋人之间、亲子间之所以能够心有灵犀,相亲相爱,是因为他们真的爱对方,真的去接纳对方,真的向对方敞开了自己,全身心把对方与自己融为一个整体。因此,如果想要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保持下去,拥有一颗充满爱的、开放的心是最重要的。

回到内心,当我们存在于世界而内心困惑时,萨提亚模式能帮到什么?

有关安全感的一切

心:如何成为一个更有安全感的人?

丛:缺乏安全感的人会对外在的事物和人有过高的期待,希望可以掌控身边的人、事及未来,期待难以实现的时候就会陷入消极回避。拿回安全感的过程,就是放下控制的过程。对于一切发生都坦然接纳,荣辱不惊。而安全感匮乏的实质,就是害怕失去,害怕被遗弃,害怕自己不被爱了,因为觉得自己不值得。

给自己安全感的过程,就是相信自己是值得的过程。你的活着本来就是个奇迹,即使你一无所有,没有任何东西能抓住,你依然值得被爱,依然是好的,你值得被家人爱,被相信你的朋友爱,被陌生人爱,被阳光、大地和宇宙爱,当你去看的时候,爱无处不在。相反,当你不相信,即使你抓住了很多,家财万贯,位居高处,依然会有很多人不喜欢你,你依然会有失去,依然无法绝对掌控。这个过程就是看到自己一直被爱,从来都不会被遗弃的过程。

你可以每天都对着自己大喊:我是值得被爱的,我爱这世界。

然后放下控制与证明。当你需要别人怎么做来证明自己是被爱的,当你抓住什么东西才觉得自己是值得的,那你终究会失败,然后更加验证了“我不值得”,更加匮乏安全感。你不需要任何证明,你本身就值得,所以可以放下。所发生的一切都是爱。假如自己都放弃了自己,别人当然也会放弃自己。

也可以自己爱自己,做自己的重要他人,像想照顾别人一样照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别人永远无法给到自己真正需要的爱,最了解自己的人也是自己。不管我是怎样的,不管我外貌美丑,家庭如何,也无论我的事业是否成功能否成功,只是做为一个独立的人,无论我怎样我都爱我自己,无条件地接纳自己。

心:如何给别人安全感?

丛:他人需要的安全感就是想证明自己可以无条件接纳他,不会挑剔他,不会离开他。那我们就对他人少一些评判,多一些关怀、认可。当他开始相信,无论在你面前表现出什么样子,无论他做了什么、成为什么,你对他都一如既往的爱,他就会从你这里得到安全感。

当然这需要一段的时间。

有关接纳的一切

心:如何接纳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

丛:当不接纳自己的时候,通常会卡在2个层面:

第一个是观点。自己固守着某个观点或规条,然后用这个观点或规条来框自己,按规条的要求做到就是好的,做不到就是不好的。例如如果有“学历是好的”的规条,那么没有学历就觉得自己没价值,总觉得有了学历才有价值。这时候可以检查自己在用哪些观点要求自己,然后开放自己的观点,每种状态都有各自的优点。例如“学历是好的”,那么“没有学历”也是好的,有很多有学历所没有的优点。

第二个是期待。要求自己到达某个高度或实现某个目标才是好的,否则自己就是不好的。人的完美主义就是总是希望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做到很好,但是这这个期待是不可能实现的。例如只有做到工作细致不出错自己才是好的,只有拿一等奖学金才是好的。我也曾经这么要求过自己,只有上班不迟到,打卡不忘记才是好的。要求自己做到的很多,很高。而自己还用“这很正常”来给自己施压。这时候处理自己期待的方式就是:允许自己在这个方面真的做不到完美,做不到100分,但可以欣赏自己做到了60分,甚至30分。

接纳自己的过程,就是不断修通自己的观点,调整期待的过程。人所发明期待和观点是为自己服务的,不是让这些东西来控制自己,给自己制造痛苦的。

在此基础上再发现价值。发现价值可以从两个方面,一个是从自己的事件中发现积极,每个发生都是有意义的,不仅是合理的,更是积极的。我们所做的,所有的,都有积极的一面。例如当我发现我不是富二代的时候,我曾经很羡慕他们。但是后来我发现,正是我发现那些富二代的父母要么是工作狂,要么对自己苛刻对孩子也苛刻,我就很感谢我父母正是因为闲暇时间多,对自己要求低,才给了我那么多自由,也给了我那么多陪伴。另一个是从自己的特质中发现积极,特质没有好坏,每个缺点同时包含了优点,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所包含的优点部分,并把它用到合适的地方。例如固执里包含着坚持,狂妄里包含着自信,用到对的地方就会创造出很大的价值。

心:当亲朋好友无法接纳自己时,如何让亲朋好友接纳自己?

丛:亲朋好友无法接纳自己时,首先要反思一个问题:自己一定要他们接纳吗?如果只允许这一个结果,就可能陷入对他人的软性控制中。我们可以努力去获得他人的接纳,但是他们最终怎么样,还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没有人可以做到让所有人都喜欢自己,当心陷入完美主义。

最好的应对就是一致性沟通,去坦诚沟通对方不喜欢自己哪里,为什么不接纳自己,然后给他呈现真实的自己。或者你觉得自己真的不好,那就改。或者你觉得自己没错不想改,那就让他学会失望。因为当他的确接受不了真实的自己的时候,你就陷入了三个选择:1.委屈或改变自己,让他满意;2.做自己,把失望还给他,那是他的选择;3.继续纠结于即想做自己,又想让别人满意。

其实我们都不是圣人,总有人不喜欢我们,我们要尊重他人的喜爱。同时反思:我为什么要得到他的接纳才觉得好受。

心:看不惯别人,但又想与人为善时,又该如何说服自己去接纳他人?

丛:看不惯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还没有当面锣对面鼓的战斗,自己就已经被伤害了。看不惯是个很好的自我成长点。

看不惯的时候,发生了几个过程:

1.我想改变他,想控制他,期待他改变;

2.而他做不到,我就用看不惯惩罚他,也惩罚自己;

3.我用看不惯顺利的完成了这个心理游戏:我比你强,我比你高级,借此实现自己的价值感。

所以想与人为善的时候,就去问问自己的看不惯:1.我想控制他什么?2.我用了哪些规条来要求他也遵守?3.我怎么跟自己玩价值感的游戏?然后做一个决定,我要不要继续玩这个心理游戏,和自己。

接纳他人不需要说服自己,我们不接纳他人,其实正是因为接纳不了自己。我们只允许自己有一个活法,接受不了自己有另外一种状态,投射出来,就是不接纳别人有这样一种状态。所以你可以有一个更有意思的方法:你看不惯别人的,正是你所做的。不信,你列举下,你总能找到几个证据证明其实你也是那样的人。例如我很看不惯计较的人,但我发现其实我也在计较他的计较。

关于如何面对选择

心:如何做出选择,并不害怕地对其负起责任?

丛:选择就意味着责任,人们愿意当受害者,愿意外归因,归结为是他人和环境导致了自己的情绪和现状,为的就是成功的逃避责任。不敢负责任的人,其实怎么选择都会退缩。这也可能来自于原生家庭的教育:宁愿不选择,也不能选错。

人们可以做的,就是认可自己的选择。不轻易否定自己的选择,对错的评价已经逝去,选择的好坏与对错,其标准是自己决定的。当选择的时候,看到所选择的积极意义,并放下对于另外一个选择的幻想。选择也意味着失去另外一个对象,这时候就需要,允许自己放下没选择的那个。

同时要放下的也是“我一定要选择好的、对的”的完美主义。

心:在别人做不出选择的时候,或者害怕对结果负责的时候,我们又如何帮助他们?

丛:对于他人,鼓励他们为自己选择。陪伴他们,让他们相信自己是好的,是值得的。相信无论如何选择,都是好的。只要选择,就不会有错,只是不同的结果,而不会有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