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众号
学院 萨提亚文汇 BETTER ENGLISH BOOK
​人性中最常见的13种认知扭曲,你符合几条?
2023-04-03

微信图片_20230403200115.png

   要表达清楚什么是“认知扭曲”,就需要先弄明白什么是“认知”。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应用知识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

     而认知扭曲是指,个体由于初次获得知识的方式不同、渠道错误等原因,导致对自己以及周围世界产生的偏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巩固脑海中出现的不合理的、歪曲的想法和信念,更加坚定的认为自己的认知是正确的。

     这些扭曲的思维模式往往很微妙--当它们成为你的日常思维时,你就很难进行准确识别。这也就是为什么它们会如此具有危害性,因为我们很难去改变我们根本意识不到却又需要改变的思维模式。

微信图片_20230403200244.png

所有扭曲的认知都有这样的共性:

◆ 个体倾向于相信或思考的模式...

◆ 错误或不准确的....

◆ 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大部分人都难以承认自己可能已陷入扭曲曲思维的怪圈。

    为什么我们非常重识人的“认知”?


有研究发现,认知歪曲与抑郁有正相关关系,这意味着个体如果出现严重的认知歪曲,很容易发展出抑郁症状。


下面列出了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最常见的13种认知扭曲形式:


1、“全”或“无”思维---极端化思维

     “全”或"无”思维,也称为“非黑即白”思维,这种认知扭曲表现为一个人难以接受“灰色地带”,简单的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人或物,要么是好的,要么就是坏的。比如一个人要么是成功的,要么就是失败的。他们并不认为还有中间的可能,比如成功的人也会失败,优秀的人也会做错事。

微信图片_20230403200326.png

     这种思维方式杀伤力是第一名,我在“21天改变自己”课程中关于调整情绪的内容里曾着重讲到这一个不合理信念,也称为“绝对化要求”。


2、以偏概全思维

    这种认知扭曲表现为“将一次具体事件概括为一个整体,用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体问题。

    比如,一名学生在一次测试中成绩为C,就得出结论:自己很笨,是个失败者。一次恋爱失败了,就认为自己没有人要了,没有人会再喜欢自己;一次被人拒绝,就认为所有人都不喜欢自己......

     以偏概全的个体只基于一两次经验对自身和外部环境产生过度推论。这也是很多内心自卑者所拥有的思维方式。在改变自己的过程中,很多人只是改变表面现象,却忽略了深层的思维方式,所以总觉得改变自己很难。


3、选择性注意

     这种思维方式与以偏概全稍有相似。有选择性注意思维的人,当事件发生以后,他们会只关注事物或自身消极的一面,忽视积极的一面。

     这是选择性注意最大的特点。例如,在一段恋爱关系中,一方对另一方做出的负面评价耿耿于怀,认为这段关系已经无法挽回,忽略了多年的积极评价和美好的恋爱经历。

     选择性注意通过只关注事物消极面,导致对周围事物产生消极看法。这同样的很多内心自卑者常有的思维方式,即便自己有闪光点,也会选择性注意自己的缺点、不足,导致形成恶性循环。


4、低估正面信息

     低估正面信息指的是一个人也承认自己有优点、有特长,但是总觉得这些方面微乎其微、不值一提。

    例如,一个人在工作中得到积极的反馈,却拒绝接受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员工,把积极反馈归因于政治正确或老板只是不想说出员工的负面表现。

 这是一种尤其严重的认知歪曲,因为它会促进负性思维模式的持续,即使在面对大量反面证据时也是如此。


5、读心术思维

     你有没有这样的情况,总想学习一种特殊的技能,能够”一眼“就看透别人的心里在想什么?

     自我从事心理咨询这7年以来,有很多身边的朋友都觉得我能一眼看懂他们心里在想什么。这就是典型的读心术思维--扭曲的思维。

     读心术思维是指,即使没有什么充分证据,一个人还是认为自己知道他人在想什么。

     当然,我们不可能知道他人在想些什么,这种认知歪曲一般是一种消极解释;如路遇一位陌生人不是很开心就认为他可能对你有意见。

     有这样思维的人,都会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不喜欢沟通。因为只有通过沟通以后才能真正明白别人在想什么,以及是怎么想的。


6、预测未来思维

    预测未来思维和读心术思维简直就是“姐妹篇”。指的是一些人在几乎没有证据的情况下,轻易做出结论或预测,并将之视为绝对真理。

     例如,一位年轻单身女性在还没有找到爱情的情况下,预言自己将永远找不到爱情,或不可能拥有一段幸福快乐的关系。

     她根本无法预测自己的生活走向,但她认为这个预测是事实,而不是可能结果。


7、“应该”、”必须“思维

     这是一种极具伤害性的扭曲认知,“应该…”。

    “应该”的陈述指你“应该”做什么,或你“必须”做什么。一个人将某些不恰当的期望强加给他人

     当我们要求自己“应该…”、”必须...."时,结果可能往往因无法完成要求而感到内疚;当我们要求他人坚持“应该…”时,我们通常会对他人未能达到我们的期望而感到失望,从而导致愤怒和怨恨。


8、贴标签思维

     贴标签基本与以偏概全完全相反,指个体根据某一次事件或经验判断或评估自己或他人的整体价值。

     例如,一名学生因没有完成一项任务而把自己贴上“彻头彻尾的傻瓜”的标签;

    再比如,服务员因顾客不感谢自己为他们呈上食物而给顾客贴上“坏脾气的小气鬼”标签。 

    “贴错标签”指的是使用高度情绪化的语言给他人贴标签。


9、控制谬误

     控制谬误表现为以下两种信念:

(a)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生活,无法改变命运;

(b)我们完全可以控制自己和周围的环境,我们完全可以影响周围环境和自己的感受。

     两种信念都不准确、极具破坏性。没有人能够完全决定会发生什么事,也没有人完全对自己的处境失去控制。即使在极端情况下,个体似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如他们去哪里、做什么或他们说什么),但他们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选择以何种心态应对困境。

微信图片_20230403200410.png

10、公平谬误

     虽然我们都希望世界是公平的,但这种假设并不现实;当我们在生活中遇见不公平时,这种假设就会引发负面情绪。

     如果个体以自己“是否感觉公平来判断每一次事件,他就会陷入这种“公平谬误”中;当他不可避免地遇到不公平的情况时,很可能会感到愤怒、怨恨和绝望。


11、改变谬误

     这种思维在家庭中太过于常见,主要是指,“寄希望于别人的改变”。

     认为:通过给别人(妻子、丈夫、父母、孩子等)充分施加压力或者鼓励,他人就会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改变。

     这种扭曲认知通常伴随着一种信念,即他们的幸福和成功取决于别人;这让他们相信,迫使周围人改变是他们愿望实现的唯一途径。

     例如,一位丈夫认为“如果我鼓励妻子停止做那些让我愤怒的事情,我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丈夫,生活得更快乐”。


12、完美主义思维

     完美主义思维者,往往都存在“强迫倾向”。可能会存在这种扭曲认知--“我们”必须始终正确或准确。

     一旦个体出现这种认知歪曲,是绝对不能接受犯错的想法的,他们会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而斗争到底。

     例如,互联网上的评论者们花费数小时在某一个观点或政治问题上争论不休,直到证明自己观点是准确的,远远超出了理性,即总是陷入“我必须总是正确”的认知歪曲。对他们来说,这不仅仅是意见分歧,而是一场不惜一切代价都要赢得的智力斗争。


13、付出必有回报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表现了一个人的痛苦、挣扎和努力工作,认为自己的付出一定会带来回报。

     很明显,为什么这种想法是不合理的--在你自己的人际圈内都可以找出很多例子,你有多少朋友努力工作却没有得到任何回报。

 有时候,不管我们付出多大的努力或牺牲多少,可能都无法实现我们所希望的目标。

     当预期奖赏没有出现时,拥有此类认知歪曲的个体可能会出现失望、沮丧、愤怒甚至抑郁情绪,这也是一种潜在的破坏性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