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众号
学院 萨提亚文汇 BETTER ENGLISH BOOK
我用心理学改掉孩子拖拉磨蹭的坏毛病,很管用
2023-03-18





  孩子总是拖拉磨蹭,催促、责骂并不是最有效的方式。


微信图片_20230318184822.png

  孩子总是拖拉磨蹭,催促、责骂并不是最有效的方式。

了解孩子磨蹭背后的原因,并给他提供切实的帮助,孩子磨蹭的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儿子的慢性子

能把人逼疯

摊上一个重度拖延症的孩子,真是能让老母亲少活好几年。
儿子今年四年级,他日常的拖延简直让人崩溃:
起床磨蹭十几分钟,穿衣服发好几次呆,吃饭慢慢吞吞,我这边催的都要冒火了,人家还在那晃晃悠悠。
写作业更是频繁引发亲子大战的导火索。
一催他写作业,不是要喝水就是要上厕所,怎么也不肯往书桌前坐。
好不容易坐下了,又开始磨磨蹭蹭,等到快睡觉了,开始知道着急了,动不动就要写到半夜12点多。
放寒暑假写作业就更难了,前半个月都不动笔,到了最后几天开始上火了,胡编乱写,你还说不得,一说就是淌眼抹泪的,跟你发脾气。
我真心很不理解,明明作业量并不是很大,写的时候速度也不算慢,怎么开始就那么费劲呢?
于是我经常频繁催地促他。
但我发现,不管我怎么催,儿子还是改不了拖延的老毛病。
相反,被催得久了,他好像觉得很多事都不需要他负责,更没有时间概念了,反正总有妈妈操心提醒。
有了这样一个杀伤力强大的坏习惯,儿子的成绩自然也好不到哪儿去:
该完成的作业拖到不能再拖才去完成;
后续的复习、预习一塌糊涂;
当天的学习内容无法彻底掌握,日积月累,落下的知识点越来越多。
更严重的是,拖延症给他带来了明显的消极影响,每每下定决心承诺以后再也不拖延,但却做不到。
儿子改不了拖延的习惯,但也会因此感到焦虑,经常沉浸在自责的情绪里。
我意识到必须要重视这个问题了,不然不光会耽误儿子的学习,也会对他的身心发育造成不利的影响。

孩子拖延背后

是对未知的焦虑与恐惧

拖延症等坏习惯之所以难以摆脱,就是因为它满足了人性当下的心理:
先舒服,然后才是吃苦。
如果想彻底改掉,就要运用科学的心理学原理,而著名的蔡格尼克效应,就是摆脱拖延症的有效利器。
心理学上有一个有趣的概念叫“蔡格尼克效应”,简称“蔡氏效应”。
指人们对尚未处理完的任务,比已处理完成的任务,印象会深刻很多。
心理学家蔡格尼克曾经做过一项记忆实验:
她让参加实验的人员做22件简单的工作,如写下一首你喜欢的诗,从50倒数到10等等。
一部分人能顺利做完,另一部分的人还没有做完时,就被叫停。
结果很有趣:
那些被叫停的人会对未完成的事情格外上心,他们并不关注已经做好的事情,反而对那些未完成的事情久久无法释怀。
这就是很有名的蔡格尼克效应,说的就是人们对没完成的事情更加印象深刻。
这个记忆效应,同样也可以用来解决孩子的拖延症问题。
当孩子知道自己有很多事情还没完成,在前方等着自己时,它们会不断地出现在脑海里,占用大脑内存,吸引着他的注意力。
未完成的事情越多,无形中产生的压力也就越大。
这让原本用来拖延、打算放松的时间,都会因为这些没完成的任务而变得紧张、焦虑、自我攻击。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在拖延的时候,身心却并不放松,反而情绪焦躁、备受煎熬的原因,因为没有做到“无事一身轻”。
想要科学运用蔡氏效应,就要了解孩子产生拖延症的原因。
孩子拖延,往往有以下几种情况:
1. 自控力差
现在的孩子被很多充满吸引力的事物包围,比如短视频、电视剧、游戏、手机等等。
对于自控力普遍较差的孩子来说,很难抵抗住诱惑。
他们就会把本该用来学习的时间,拿来去玩乐,长此以往,学习和写作业就习惯拖延。
2. 孩子也很焦虑
有时候,需要孩子去做的事情满满当当,或者有一定难度,孩子一下子就有了畏惧的情绪。
他不知道该从哪儿做起,也厌烦写不完的作业、学不完的习。
但又不得不每天面对这种枯燥的节奏,因此,孩子内心往往会感到焦虑,进而陷入到拖延的泥潭中。
科学研究曾表明,拖延症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不良情绪。
孩子并不能化解自己积累的负面情绪,于是,他们会下意识把"拖延"当成一种应付焦虑的方式。
这对成人和孩子都一样,只有当“蔡氏效应”不在脑海中占据注意力时,你才能真正享受到放松。
而我也正是利用"蔡格尼克效应"的原理,帮助孩子摆脱了拖延症。
巧用“蔡格尼克效应”

三个步骤帮助孩子克服拖延坏习惯

1. 从容易的点入手,让孩子先做5分钟
很多孩子拖延时能把家长气得冒火,但是一旦进入状态了,做的速度并不慢。
蔡格尼克效应的核心内容,就是让孩子立即去做一些事,尤其是那些让孩子没做完会产生惦记的事。
我们成年人也经常会有这样的体验:
一部电视剧从头开始看,到了日子就等它更新,因为心里有一个“没完成、要继续追完”的念头,这就是蔡格尼克效应在发挥作用。
所以,面对习惯拖延、迟迟无法“启动”的孩子,先安排他们做一件简单的、擅长的事情,先做5分钟,关键在于立刻、马上去做。
比如英语好的孩子,就让他先写一页英语作业;数学好的孩子,就让他先做5道题。
当孩子开始做了,他原先的焦虑、抗拒情绪就会逐渐消散。
5分钟后,你让他暂停,他也会时刻想着这一项还没做完的任务,就会自觉地去把这件事给做完。
这种要求孩子立刻、马上去做的简单小任务,比给孩子讲很多大道理,解释为什么不能拖延有用得多。
2. 做一个“事不过三”待办事项清单
蔡氏效应告诉我们,当一件尚未处理完的事情被突然打断,这件事情就会在我们的大脑后台挂机,一直悄悄占用我们的精力、意志力,让我们徒增压力。
很多孩子用过待办事项,但却没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因为往往家长会帮孩子列得过多,导致孩子反而因为事情太多、看不到做完的希望而开始拖延。
“事不过三”待办事项清单,就很好地解决了蔡氏效应,又避免事项过多造成拖延。
方法很简单,协助孩子从他每天必须做的事情里,挑出3件:
第一件事:选择一项简简单单就可以完成的,比如整理书包,写下明日学习计划等;
第二件事:选择一项对学习非常重要的,比如周五要考试了,这门学科要针对性地改错题、复习总结等;
第三件事:选择一项今天必须完成的,比如作业等。
意志力像肌肉,是会被消耗的。
如果一天紧锣密鼓安排的都是重要又紧急的任务,孩子光一想就心生怯意,强烈的心理压力会让他产生逃避心理,下意识地选择拖延。
而按这个顺序完成三项任务,则会让孩子从简单的事情上,做好热身,顺利投入到学习状态中,也会收获及时的良性反馈和成就感。
情绪好了,第一项任务带来的成就感会形成更多的动力,推动孩子完成真正重要并紧迫的任务。
实践是检验的唯一标准。
当我把这些心理学底层知识运用到孩子的教育中时,我发现,儿子逐渐开始改变了。
从不难的任务开始,让他变得容易“启动”,而启动后持续的成就感和自我认可,又激励他不再逃避接下来的困难。
慢慢地,他形成了每天固定时间学习的习惯,每天开启学习的动作也快多了。
不再被拖延症捆绑的儿子,也感觉非常良好,他很开心地对我说:
“妈妈,无事一身轻的感觉可真好呀!”
我相信,一旦体验过不拖延的滋味,他就再也不愿意回到过去那种焦虑、着急的节奏中去了。
3. 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无形当中影响到孩子。
“你的孩子不会按你说的做,但他会去模仿你做的。”
除了借用心理学上的蔡氏效应来科学引导孩子,想要孩子不拖拉、不拖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生动的榜样。
看看自己,明知道拖延不好,但却总是在给自己找借口,答应孩子带他出去玩,经常会因为一点微小的变动而往后推;
回到家明明该马上做的事,也常常先犒赏自己看电视,到了不得不做的时候才从沙发上起身......
我的这一切,孩子都看在眼里,言传身教,孩子又怎么会对我的催促感到服气呢?
为人父母,真的是一生的修行。
想要拥有一个积极、主动的孩子,先从父母努力、对事不拖延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