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抱抱我!”如果这句话的重复率排第二,没人敢排第一!不会走的时候要抱,会跑了还要抱;高兴的时候让你抱,生气了还让你抱!拥抱,有一种“迷之神秘”的力量,不仅能满足人类的生理需要,还能填补人类的精神需求。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拥抱的力量。上个世纪50年代,一位名叫哈洛的美国心理学家,做了一系列猴子和母亲关系的实验,证明动物与人都存在着皮肤饥饿的问题。
宝宝天生渴望得到大人的搂抱,即便长大也习惯靠着大人、抓着大人的胳膊,这就是皮肤饥饿的表现。
消除皮肤饥饿的最好食品,就是爸爸妈妈的亲吻、抚摩、拥抱等肌肤之亲。如果宝宝的皮肤长期处于饥饿状态,极少得到父母拥抱,就容易引发性情孤僻、爱咬嘴唇或啃指甲,长大后容易形成的一种潜在的,对被爱、被关心、被抚慰的渴望。当这种感觉过于强烈时,可能就会导致一种病态的情感需求。近年来,许多研究得到相同的结论:常被人握着、拥抱和亲吻的婴孩,比那些被人长期甩在一边且无人碰触的孩子更容易发展出健全的感情生活。
我们一直都觉得,对孩子表达爱和关心的方式就是语言。
其实,即便不说话,通过肢体语言也能传递我们内心的真实想法。美国语言学家艾伯特·梅瑞宾通过研究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只有7%是通过语言沟通的,高达93%的沟通是通过非语言沟通进行的。
沟通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音调+55%的肢体语言。这个组合模式简直不要更适合咱们话还说不利索的小宝宝好不?
谈恋爱的时候老妈子们都知道,一千句我爱你,也抵不过一个法式长吻来的真实,因为嘴巴可以说谎,但身体不行。亲子关系也一样啊,很多人都觉得付出了很多,孩子好像不领情,如果孩子跟你不亲,一定是你没做好“拥抱”这件小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成人的拥抱与抚摸,才会感受到“你爱他”的事实。肢体接触比如说“我爱你”、送礼物、长情的陪伴,更能传达爱意且更深入。美国一位婴儿心理学家说道:当宝宝被母亲抱在胸前时,母婴之间就建立起一种最具安抚功能的接触——胸对胸接触,宝宝不适的心境会立即得到母爱的最佳抚慰而趋于平静,情绪需求便得以满足。
如果妈妈能在第一时间将初生婴儿拥入怀里,能降低他初来这个陌生世界的不安与害怕。很多时候会选择冷落孩子,根本不愿意拥抱孩子,甚至很可能会拒绝孩子和自己的碰触。其实,这个时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的拥抱,这会迅速安抚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很有安全感。最初与孩子产生冲突的时候,我也采取保持距离的方式,她就会边哭边说,你抱我。
可我认为——我们是在战斗啊,Fighting晓不晓得?抱你我不就妥协了。
结果她就会越哭越凶,又着急又生气地说,你抱抱我,你抱抱我,我就好了。一听她说这句我就心软,抱她一下,奇迹真的发生了,两个人都开始慢慢冷静。冷静下来我再细想:有的时候她没什么大错,是我心情不好;有的时候确实错了,但其实不是故意的;有的时候她确实是故意的,但是在两败俱伤的歇斯底里中,讲得任何道理也没起任何作用。通常等她平静之后,我再讲道理,她大都能听进去;对我的惩戒方案,大都也能接受。因为刚才的拥抱让她知道,虽然她做错了,但我依然是爱她的,所以她才愿意对我立的规矩和处罚多一分理解和尊重。我这才明白,原来冲突发生的时候,比急着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先平复彼此的情绪,冷静下来再谈事儿。一个简单的拥抱,就可以把父母的关注、安慰、理解、原谅,都传递给孩子。相反,如果对于宝宝发出的情感需求讯号,常常不能做出及时回应,那么宝宝逐渐就会萌发出一种失望与不信任的情绪,这种挫折感,会让他变得容易退缩。得知了宝宝求拥抱后的真相,你不是也有点后悔抱他有点少了?无论是男孩女孩都需要被拥抱,常被拥抱的男孩子不仅不会变“娘”,反而会三观超正!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越满,他的自尊心与性别认同才会越健全。尤其是对于女宝宝,亲密度是开启安全感的阀门,父亲的拥抱才能让她们不自卑也不缺爱、任何语言,都敌不过一句“我爱你”;一千句“我爱你”,也敌不过“抱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