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曾这样写道: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家庭教育,始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影响最为重要的存在。尤其是父母跟孩子说话的语气,将对孩子的情商、智商、气质、修养......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一个成年人成熟的标志,就体现在他与人的说话方式上。成功的社会关系,得益于会说话,而成功的家庭关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次去阿姨家做客,恰逢母亲节,表妹为了给阿姨一个惊喜,用攒了几个月的零花钱给阿姨买了一大束鲜花。
“你哪来的钱啊?还买这种中看不中用的东西,有心思搞这些不如好好学习。
而转过脸,我却看到阿姨正喜滋滋地捧着那束花,小心翼翼地插进家里最漂亮的花瓶中,脸上带着满足的笑意。
阿姨不是不喜欢那束花,也不是不明白孩子的心意,不过是用错了表达方式。我们对孩子的好意漠不领情,却总是无情地抹杀了他们的好。有25.7%的孩子“自卑”,有22.1%的孩子“冷酷”,有56.5%的孩子“暴躁”。
几米说,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
因为知道对方永远不会怪我们,我们反而将言语的刀子冲向家人。家庭并不是无坚不摧的,幸福的家庭需要经营,一个家庭的幸福从好好说话开始。
孩子特别希望得到成人,特别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对孩子说话时,要表现出充分的信任。
这无形中就给了孩子一份自信,并让他明白,只有坚持才能获得成功。就会给孩子的自尊心带来伤害,令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不自信。
爱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足够的“面子”,让他们这一生都拥有积极健康的自我认知。尊重孩子是每个父母都应该做到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家长都能做到。
“别人家的家长,就算脾气再大,也会关起门来教育孩子。但是你呢,在外面脾气说上来就上来,完全不顾及旁边有没有其他人。”
她的要求并不高,只是希望妈妈尊重她,在外人面前,给自己留一点面子。“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缺点),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愈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更会小心地去维持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是你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而制裁他们的工具也就没有了。他们愈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了打击,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好评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
家长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去当众批评或者数落孩子,让孩子觉得颜面扫地。否则他们会从心理上产生自卑感,影响以后人格的发展。
其实,“面子”就是孩子的铠甲,有了它,孩子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走向美好的明天。从两三岁起,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开始萌芽,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自我意识会愈发强烈。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见,说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当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时,不要认为是他不听你的话,跟你对着干,而粗暴地反对他。如你要求孩子学英语,可他还想再跟小伙伴们玩一下,你不能发脾气:
“越大越不听话了,不好好学习,看你长大了能干什么。”
“那你再玩一会儿,不过,玩完了,可一定要学英语。”
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语气,让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比如,你想要孩子把地上乱丢的玩具收拾整理一下,可以这么说:
“宝贝,玩具乱丢,多不好的习惯啊,你跟妈妈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吗?”
否则,孩子听你责备,心里就会产生反感,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做,也是不开心的。
每个孩子都有优点,都有表现欲,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加以赞赏,会让他更加乐于表现。孩子画了一幅画,也许画得不是很好,可孩子作画的热情,和认真劲儿就是最大的优点。
“想不到我的宝宝画得这么好,继续努力,一定会画得更好。”
孩子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有了快乐的情绪体验,对画画就会更有兴趣。
当孩子做错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评责备,而应帮助他在过失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鼓励他再次获得成功。
这样会打击孩子尝试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气。应该用鼓励的语气:
“不小心打烂了碗,没关系,以后先用手指试试烫不烫再去端。”
这样,既教给实践的方法,又给了孩子再次尝试的信心。但,无论你有多少钱,别人家的婴儿生下来爬,你家的婴儿也不会生下来就跑。在人生成长这个课题面前,钱是没有意义的,父母的责任心与智慧,才是一切。只要有心,只要用脑,我们一定会找到与这个世界、与未来、与孩子们之间最快乐、最有趣、最优化的互动游戏。培养一个懂得关心和尊重他人、正直诚实的孩子,一直以来就是一项艰巨任务。会教育的父母,就是孩子生命中的阳光,会在无形中带给孩子温暖和光亮。父母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人生平台,让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养,懂得做人,懂得成功的真正含义。只有父母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只有父母好好说话,我们的孩子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并受益终生。